摩尔根测交实验图解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图解

牵着乌龟去散步 图解 5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摩尔根测交实验图解,以及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图解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测交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 摩尔根的假设
  3. 摩尔根的果蝇眼色遗传试验,测交用白眼雌雄哪个好
  4. 什么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测交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1、测交实验的目的是测定个体的基因类型。

2、测交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杂交,是杂交子一代个体(F1)再与其隐 *** 或双隐 *** 亲本的 *** ,是用以测验子一代个体基因型的一种回交。但有时候即使已知某个个体是杂合子,该杂合子与隐 *** 纯合子的 *** 也叫测交。遗传学上常用此法测定个体的基因类型。

3、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观察的7对遗传因子虽并不正好分布在7对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但“恰巧”座落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遗传因子即等位基因的图距小于50,因此排除了连锁现象的可能。

4、摩尔根后发现了连锁和互换规律。摩尔根的 *** 斯特蒂文特(St *** tevant)发明了三点测交,可以借此判断多个连锁基因在染色体上的顺序和相对距离。

5、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 *** 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已知i豌豆的高茎相对于矮茎是显 *** 。现有一未知基因型的高茎豌豆,如下确定其基因型:

6、当然在子代个体数量足够多的前提下,若所有子代均为显 *** 个体,则F1是纯合子,若子代显 *** 个体和隐 *** 个体的数量接近1:1,则F1是杂合子。

7、也可以用矮茎即 *** 纯合子与之 *** 。如果后代全是高茎,则其为纯合体;如果后代既有高茎,又有矮茎,且两者比例接近1:1,则其为杂合体。

二、摩尔根的假设

1、按常理应该会有三种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可能在:(1)X染色体上(2)在Y染色体上(3)在XY染色体上都有,如果他不作出这样的三种假设之后一一排除的话,别人可能就会用另外两种假设的观点反驳他!

2、想到这里,我的思路豁然开朗:如果将实验一的结果展示给 *** ,让 *** 进行分析, *** 肯定能想到控制眼色 *** 状的基因在 *** 染色体上,但是不一定能得出基因由X染色体所携带这个假设。我想我的 *** 肯定也能想到另外两种假设,于是在课堂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展示实验一, *** 回答出红眼对白眼为显 *** ,且眼色的 *** 状符合孟德尔定律。但我又提示:细心的摩尔根在实验结果中又有了新的发现:眼色 *** 状与 *** 别有关,而分离定律不能解释 *** 别问题。你认为控制红、白眼的基因位于什么染色体上? *** 想到有可能是在 *** 染色体上。我再次提示:果蝇有两种 *** 染色体,分别是X和Y,你认为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是在哪条染色体上?这时让同学讨论交流,并鼓励 *** 进行假设。 *** 通过讨论后出现分歧,大部分的 *** 认为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有少部分的 *** 认为该基因在X染色体上,还有个别 *** 认为可能两个染色体上都有该基因。该如何让 *** *** 错误假设,得到正确结论呢?这个问题是个难点。一般来说在生物 *** *** 错误假设的 *** 就是亲自去做实验,但是在课堂上做果蝇实验也不太现实。我想更好有一种办法能让 *** 自己把错误结论 *** ,这样 *** 错得心服口服并且又记忆深刻。经过尝试,我发现可以利用刚刚学过的书写遗传图解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重难点。但是这种基因型的写法是以前没接触过的,所以我先教会大家 *** 染色体上基因的写法:

3、举两个例子如白眼雄蝇和红眼雌蝇如果假设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白眼雄蝇表示为XbY,红眼雌蝇表示为XBXB如果假设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白眼雄蝇表示为XYb红眼雌蝇表示为XX如果假设基因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都有,则白眼雄蝇表示为XbYb,红眼雌蝇表示为XBXB

4、然后 *** 在白纸上尝试用遗传图解解释实验现象,经过尝试,大家发现“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的假设很明显是不正确的,而其余两种假设都可以解释实验一的现象。再如何二者择一呢?这又是一个新的难题。

5、我想到类比孟德尔所用的测交 *** :如果Aa确实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如何找到一组杂交实验能让A和a的基因显出来呢?应该是让其和隐 *** 纯合子杂交。同样,如果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XY染色体上都有,那么一只纯合红眼雄蝇基因型应该是XBYB,如何让它产生的两种配子都显出来呢?应该是让其和隐 *** 纯合子:白眼雌蝇杂交,这就是实验三。如何得到白眼雌蝇呢,在摩尔根所作的实验二就可以得到白眼雌蝇。那么按照两种不同的假设,用纯合红眼雄蝇和白眼雌蝇杂交分别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下面是两种不同的假设所得到的结果: *** 按照这样的 *** ,用不同的假设分别会得到不同的预期,那么哪一种对呢?展示下面摩尔根作的实验三的结果,结论自然显而易见。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尝试书写遗传图解解释实验现象,不仅能提高应用遗传图解分析和解释遗传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 *** 分析现象、推理验证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

6、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以摩尔根的果蝇实验为材料,以 *** 的思维过程为线索进行设计,可能当初摩尔根的思路和我们想的并不完全一样,但是我觉得这种教学过程的设计有利于引起 *** 探究过程中的矛盾冲突,便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7、在这节课中, *** 经历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深入思考作出自己的假设,并与其他同学一起探讨交流,然后自己的推理分析又 *** 了自认为很有道理的假设,当三组不同假设的 *** *** 自己的智慧结晶,最终用遗传图解的方式解决这个矛盾后, *** 对正确的结论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自己的脑海中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正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中, *** 的生物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

三、摩尔根的果蝇眼色遗传试验,测交用白眼雌雄哪个好

1、摩尔根的果蝇眼色遗传试验,测交用白眼雌雄哪个好

2、(1)果蝇具有培养周期短,易饲养,成本低;染色体数少,便于观察;某些相对 *** 状区分明显等优点,所以科学家选择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研究材料.

3、(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D、d位于常染色体上,a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基因型为DdXaY,经减数 *** 可以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

4、(3)纯合的长翅红眼果蝇(♀)与残翅白眼果蝇(♂)的基因型分别是DDXAXA和ddXaY,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分别为DdXAY和DdXAXa,Dd与Dd的后代基因型有DD、Dd和dd3种,XAY和XAXa的后代基因型有XAXA、XAXa、XAY和XaY4种,因此F2可能出现基因型有3×4=12种.

四、什么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1、从1910年到30年代,主要由于美国遗传学家T.H.摩尔根其学派的科学贡献,建立起细胞遗传学,丰富并发展了孟德尔定律。T.H.摩尔根与E.B.威尔逊是同事和密友。他得到威尔逊从学术到行政各方面的支持。摩尔根最初并不信服孟德尔定律,这一方面是出于胚胎学家的偏见,另一方面也因为他所观察到的遗传现象远较孟德尔定律复杂。但他在细胞学和胚胎学基础上,用果蝇为材料进行的大量杂交实验,终于建立起细胞遗传学或染色体遗传学。1910年他发现了果蝇的白眼突变型总是同雄 *** 相联系的伴 *** 遗传现象,之一次用实验证明遗传白眼的“基因”是坐落在 *** 染色体上的物质。以后他和他的合作者以及其他单位和国家的遗传学家用果蝇作了大量的 *** 研究,表明不同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有“连锁”现象,同源染色体之间有“交换”现象。他们的大量的杂交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有固定的位置。通过在显微镜下对染色体的观察和大量实验数据的计算,找到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见连锁和交换、基因 *** )。1915年,摩尔根同他实验室里的年轻学者A.H.斯特蒂文特、H.J. *** 和C.B.布里奇斯合著的《孟德尔遗传原理》一书的出版在学术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1 *** 7年H.J. *** 用X射线人工诱发果蝇突变,这是之一个被公认的用人工 *** 改变基因的最有说服力的事例,开辟了遗传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广阔前景。1933年,其他科学家发现了唾液腺细胞的巨大染色体。其后,布里奇斯在1938年绘制出近4000个基因的果蝇染色体图。这些工作对基因论的确立提供了重要依据。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2、豌豆具有一些稳定的、容易区分的 *** 状,这很符合孟德尔的试验要求。所谓 *** 状,即指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 *** 的总称。在他的杂交试验中,孟德尔全神贯注地研究了7对相对 *** 状的遗传规律。所谓相对 *** 状,即指同种生物同一 *** 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豌豆花色有红花与白花之分, *** 形状有圆粒与皱粒之分等等。为了方便和有利于分析研究起见,他首先只针对一对相对 *** 状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然后再观察多对相对 *** 状在一起的传递情况。这种分析 *** 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3、大家知道,孟德尔的 *** 的醒目标题是《植物杂交试验》,因此他所从事试验的 *** ,主要是“杂交试验法”。他用纯种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作亲本(亲本以P表示),在它们的不同植株间进行异花传粉。如图2-4所示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异花传粉的示意图。结果发现,无论是以高茎作母本,矮茎作父本,还是以高茎作父本,矮茎作母本(即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它们杂交得到的之一代植株(简称“子一代”,以F1表示)都表现为高茎。也就是说,就这一对相对 *** 状而言,F1植株的 *** 状只能表现出双亲中的一个亲本的 *** 状——高茎,而另一亲本的 *** 状——矮茎,则在F1中完全没有得到表现。

4、又如,纯种的红花豌豆和白花豌豆进行杂交试验时,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F1植株全都是红花豌豆。正因为如此,孟德尔就把在这一对 *** 状中,F1能够表现出来的 *** 状,如高茎、红花,叫做显 *** *** 状,而把F1未能表现出来的 *** 状,如矮茎、白花,叫做隐 *** *** 状。孟德尔在豌豆的其他5对相对 *** 状的杂交试验中,都得到了同样的试验结果,即都有易于区别的显 *** *** 状和隐 *** *** 状。

5、在上述的孟德尔杂交试验中,由于在 *** F1时只表现出相对 *** 状中的一个 *** 状——显 *** *** 状,那么,相对 *** 状中的另一个 *** 状——隐 *** *** 状,是不是就此消失了呢?能否表现出来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孟德尔继续着自己的杂交试验工作。

6、孟德尔让上述F1的高茎豌豆自花授粉,然后把所结出的F2豌豆 *** 于次年再播种下去,得到 *** F2的豌豆植株,结果出现了两种类型:一种是高茎的豌豆(显 *** *** 状),一种是矮茎的豌豆(隐 *** *** 状),即:一对相对 *** 状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高茎和矮茎 *** 状都表现出来了。孟德尔的疑问解除了,并把这种现象称为分离现象。不仅如此,孟德尔还从F2的高、矮茎豌豆的数字统计中发现:在10 *** 株豌豆中,高茎的有787株,矮茎的有277株,两者数目之比,近似于3∶1。如图2-4A所示。

7、孟德尔以同样的试验 *** ,又进行了红花豌豆的F1自花授粉。在 *** F2的豌豆植株中,同样也出现了两种类型:一种是红花豌豆(显 *** *** 状),另一种是白花豌豆(隐 *** *** 状)。对此进行数字统计结果表明,在 *** 9株豌豆中,红花豌豆有705株,白花豌豆有224株,二者之比同样接近于3∶1。

8、孟德尔还分别对其他5对相对 *** 状作了同样的杂交试验,其结果也都是如此。

9、我们概括上述孟德尔的杂交试验结果,至少有三点值得注意:

10、(1)F1的全部植株,都只表现某一亲本的 *** 状(显 *** *** 状),而另一亲本的 *** 状,则被暂时遮盖而未表现(隐 *** *** 状)。

11、(2)在F2里,杂交亲本的相对 *** 状——显 *** *** 状和隐 *** *** 状又都表现出来了,这就是 *** 状分离现象。由此可见,隐 *** *** 状在F1里并没有消失,只是暂时被遮盖而未能得以表现罢了。

12、(3)在F2的群体中,具有显 *** *** 状的植株数与具有隐 *** *** 状的植株数,常常表现出一定的分离比,其比值近似于3∶1。

13、孟德尔对上述7个豌豆杂交试验结果中所反映出来的、值得注意的三个有规律的现象感到吃惊。事实上,他已认识到,这绝对不是某种偶然的巧合,而是一种遗传上的普遍规律,但对于3∶1的 *** 状分离比,他仍感到困惑不解。经过一番创造 *** 思维后,终于茅塞顿开,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假说,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

14、(1)生物 *** 状的遗传由遗传因子决定(遗传因子后来被称为基因)。

15、(2)遗传因子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其中一个成员来自父本,另一个成员来自母本,二者分别由精卵细胞带入。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又彼此分离,并且各自进入到一个配子中。这样,在每一个配子中,就只含有成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成员,这个成员也许来自父本,也许来自母本。

16、(3)在 *** F1的体细胞中,两个遗传因子的成员不同,它们之间是处在各自 *** 、互不干涉的状态之中,但二者对 *** 状发育所起的作用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即一方对另一方起了决定 *** 的作用,因而有显 *** 因子和隐 *** 因子之分,随之而来的也就有了显 *** *** 状与隐 *** *** 状之分。

17、(4) *** F1所产生的不同类型的配子,其数目相等,而雌雄配子的结合又是随机的,即各种不同类型的雌配子与雄配子的结合机会均等。

18、为了更好地证明分离现象,下面用一对遗传因子的图解来说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及其假说,如图2-5所示。我们用大写字母D *** 决定高茎豌豆的显 *** 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d *** 矮茎豌豆的隐 *** 遗传因子。在生物的体细胞内,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因此,在纯种高茎豌豆的体细胞内含有一对决定高茎 *** 状的显 *** 遗传因子DD,在纯种矮茎豌豆的体细胞内含有一对决定矮茎 *** 状的隐 *** 遗传因子dd。杂交产生的F1的体细胞中,D和d结合成Dd,由于D(高茎)对d(矮茎)是显 *** ,故F1植株全部为高茎豌豆。当F1进行减数 *** 时,其成对的遗传因子D和d又得彼此分离,最终产生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配子。一种是含有遗传因子D的配子,另一种是含有遗传因子d的配子,而且两种配子在数量上相等,各占1/2。因此,上述两种雌雄配子的结合便产生了三种组合:DD、Dd和dd,它们之间的比接近于1∶2∶1,而在 *** 状表现上则接近于3(高)∶1(矮)。

19、因此,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假说,使得豌豆杂交试验所得到的相似结果有了科学的、 *** 的解释。

20、基因型与表现型我们已经看到,在上述一对遗传因子的遗传分析中,遗传下来的和最终表现出来的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如当遗传结构为DD型时,其表现出来的 *** 状是高茎豌豆,而遗传结构为Dd型时,其表现出来的也是高茎豌豆。像这样,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外形特征和生理特 *** 叫做表现型,如高茎与矮茎,红花与白花;而生物个体或其某一 *** 状的遗传基础,则被称为基因型,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有DD和Dd两种,而矮茎豌豆的基因型只有dd一种。由相同遗传因子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叫做纯合体,如DD和dd的植株;凡是由不同遗传因子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则称为杂合体,如Dd。

21、基因型是生物个体内部的遗传物质结构,因此,生物个体的基因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物个体的表现型。例如,含有显 *** 遗传因子D的豌豆植株(DD和Dd)都表现为高茎,无显 *** 遗传因子的豌豆植株(dd)都表现为矮茎。由此可见,基因型是 *** 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22、由以上分析我们还可知道,表现型相同,基因型却并不一定相同。例如,DD和Dd的表现型都是高茎,但其基因型并不相同,并且它们的下一代有差别:DD的下一代都是高茎的,而Dd的下一代则有分离现象——既有高茎,也有矮茎。

23、前面讲到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仅仅建立在一种假说基础之上,他本 *** 十分清楚这一点。假说毕竟只是假说,不能用来代替真理,要使这个假说上升为科学真理,单凭其能清楚地解释他所得到的试验结果,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用实验的 *** 进行验证这一假说。下面介绍孟德尔设计的之一种验证 *** ,也是他用得最多的测交法。

24、测交就是让 *** 子一代与隐 *** 类型相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按照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 子一代F1(Dd)一定会产生带有遗传因子D和d的两种配子,并且两者的数目相等;而隐 *** 类型(dd)只能产生一种带有隐 *** 遗传因子d的配子,这种配子不会遮盖F1中遗传因子的作用。所以,测交产生的后代应当一半是高茎(Dd)的,一半是矮茎(dd)的,即两种 *** 状之比为1∶1。如图2-6所示测交实验的 *** 。

25、孟德尔用子一代高茎豌豆(Dd)与矮茎豌豆(dd)相交,得到的后代共 *** 株,其中高茎的30株,矮茎的34株,即 *** 状分离比接近1∶1,实验结果符合预先设想。对其他几对相对 *** 状的测交试验,也无一例外地得到了近似于1∶1的分离比。

26、孟德尔的测交结果,雄辩地证明了他自己提出的遗传因子分离假说是正确的,是完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

27、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假说,用他自己所设计的测交等一系列试验,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亦被后人无数次的试验所证实,现已被世人所公认,并被尊称为孟德尔的分离规律。那么,孟德尔分离规律的实质是什么呢?

28、这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杂合体中决定某一 *** 状的成对遗传因子,在减数 *** 过程中,彼此分离,互不干扰,使得配子中只具有成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从而产生数目相等的、两种类型的配子,且 *** 地遗传给后代,这就是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29、孟德尔在揭示了由一对遗传因子(或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 *** 状杂交的遗传规律——分离规律之后,这位才思敏捷的科学工作者,又接连进行了两对、三对甚至更多对相对 *** 状杂交的遗传试验,进而又发现了第二条重要的遗传学规律,即 *** 组合规律,也有人称它为 *** 分配规律。这里我们仅介绍他所进行的两对相对 *** 状的杂交试验。

30、孟德尔在进行两对相对 *** 状的杂交试验时,仍以豌豆为材料。他选取了具有两对相对 *** 状差异的纯合体作为亲本进行杂交,一个亲本是结 *** 圆形 *** (简称 *** 圆粒),另一亲本是结绿色皱形 *** (简称绿色皱粒),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所得到的F1全都是 *** 圆形 *** 。由此可知,豌豆的 *** 对绿色是显 *** ,圆粒对皱粒是显 *** ,所以F1的豌豆呈现 *** 圆粒 *** 状。

31、如果把F1的 *** 播下去,让它们的植株进行自花授粉(自交),则在F2 *** 现了明显的形状分离和 *** 组合现象。在共计得到的556粒F2 *** 中,有四种不同的表现类型.

32、如果以数量最少的绿色皱形 *** 32粒作为比例数1,那么F2的四种表现型的数字比例大约为9∶3∶3∶1。如图2-7所示豌豆 *** 两对相对 *** 状的遗传实验。

33、从以上豌豆杂交试验结果看出,在F2所出现的四种类型中,有两种是亲本原有的 *** 状组合,即 *** 圆形 *** 和绿色皱形 *** ,还有两种不同于亲本类型的新组合,即 *** 皱形 *** 和绿色圆形 *** ,其结果显示出不同相对 *** 状之间的 *** 组合。

34、孟德尔在杂交试验的分析研究中发现,如果单就其中的一对相对 *** 状而言,那么,其杂交后代的显、隐 *** *** 状之比仍然符合3∶1的近似比值。

35、以上 *** 状分离 *** 实际情况充分表明,这两对相对 *** 状的遗传,分别是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着,其传递方式依然符合于分离规律。

36、此外,它还表明了一对相对 *** 状的分离与另一对相对 *** 状的分离无关,二者在遗传上是彼此 *** 的。

37、如果把这两对相对 *** 状联系在一起进行考虑,那么,这个F2表现型的分离比,应该是它们各自F2表现型分离比(3∶1)的乘积:这也表明,控制黄、绿和圆、皱两对相对 *** 状的两对等位基因,既能彼此分离,又能 *** 组合。

38、那么,对上述遗传现象,又该如何解释呢?孟德尔根据上述杂交试验的结果,提出了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中 *** 组合的理论。

39、因为最初选用的一个亲本—— *** 圆形的豌豆是纯合子,其基因型为YYRR,在这里,Y *** *** ,R *** 圆形,由于它们都是显 *** ,故用大写字母表示。而选用的另一亲本——绿色皱形豌豆也是纯合子,其基因型为yyrr,这里y *** 绿色,r *** 皱形,由于它们都是隐 *** ,所以用小写字母来表示。

40、由于这两个亲本都是纯合体,所以它们都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即:

41、二者杂交,YR配子与yr配子结合,所得后代F1的基因型全为YyRr,即全为杂合体。由于基因间的显隐 *** 关系,所以F1的表现型全为 *** 圆形 *** 。杂合的F1在形成配子时,根据分离规律,即Y与y分离,R与r分离,然后每对基因中的一个成员各自进入到下一个配子中,这样,在分离了的各对基因成员之间,便会出现随机的 *** 组合,即:

42、(2)Y与r组合成Yr;(3)y与R组合成yR;

43、由于它们彼此间相互组合的机会均等,因此 *** F1(YyRr)能够产生四种不同类型、相等数量的配子。当 *** F1自交时,这四种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便在F2中产生16种组合中的9种基因型合子。由于显隐 *** 基因的存在,这9种基因型只能有四种表现型,即: *** 圆形、 *** 皱形、绿色圆形、绿色皱形。如图2-8所示它们之间的比例为9∶3∶3∶1。

44、这就是孟德尔当时提出的遗传因子 *** 组合假说,这个假说 *** 地解释了他观察到的试验结果。事实上,这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最基本的遗传定律,这就是孟德尔发现的第二个遗传定律—— *** 组合规律,也有人称它为 *** 分配规律。

45、与分离规律相类似,要将 *** 组合规律由假说上升为真理,同样也需要科学试验的验证。孟德尔为了证实具有两对相对 *** 状的F1 *** ,确实产生了四种数目相等的不同配子,他同样采用了测交法来验证。

46、把F1 *** 与双隐 *** 亲本进行杂交,由于双隐 *** 亲本只能产生一种含有两个隐 *** 基因的配子(yr),所以测交所产生的后代,不仅能表现出 *** 配子的类型,而且还能反映出各种类型配子的比数。换句话说,当F1 *** 与双隐 *** 亲本测交后,如能产生四种不同类型的后代,而且比数相等,那么,就证实了F1 *** 在形成配子时,其基因就是按照 *** 组合的规律彼此结合的。为此,孟德尔做了以下测交试验,如图2-9所示。

47、实际测交的结果,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都得到了四种数目相近的不同类型的后代,其比数为1∶1∶1∶1,与预期的结果完全符合。这就证实了雌雄 *** F1在形成配子时,确实产生了四种数目相等的配子,从而验证了 *** 组合规律的正确 *** 。

48、根据前面所讲的可以知道,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 *** 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 *** 组合,这就是 *** 组合规律的实质。也就是说,一对等位基因与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与组合互不干扰,各自 *** 地分配到配子中。

摩尔根测交实验图解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图解-第1张图片-

摩尔根测交实验图解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图解、摩尔根测交实验图解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标签: 摩尔根 图解 果蝇 实验 杂交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