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嘉兴秀州区天气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嘉兴天气预报15天30天准确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嘉兴市属于哪个省
嘉兴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带,是长江三角洲重要城市之一。市境介于北纬30度21分至31度2分与东经120度18分至121度16分之间,东临大海,南倚钱塘江,北负太湖,西接天目之水,大运河纵贯境内。
嘉兴是 *** 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距今7000年前市境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渔猎活动。春秋时,此地名长水,又称槜李,吴越两国在此风云角逐。战国时,划入楚境。秦置由拳县、海盐县,属会稽郡。两汉时煮海为盐,屯田为粮。三国时吴国雄踞江东,析由拳县南境、海盐县西境置盐官县。吴黄龙三年(公元231年)“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242年)改称嘉兴。两晋、南北朝时,嘉兴得到进一步开发,“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隋朝开凿江南河,即杭州经嘉兴到镇江的大运河,给嘉兴带来灌溉舟楫之利。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析嘉兴县东境及海盐、昆山等县部分辖地置华亭县。唐代嘉兴屯田27处,“浙西三屯,嘉禾为大”,嘉兴已成为中国东南重要产粮区,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说法。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在嘉兴设置开元府,领嘉兴、海盐、华亭3县,是为嘉兴首次设州府级 *** 。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年),因吴越王钱元瓘之奏请,在嘉兴置秀州,领嘉兴、海盐、华亭、崇德4县。北宋改秀州为嘉禾郡,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升郡为府,后改嘉兴军。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嘉兴军为嘉兴府安抚司,旋升为嘉兴路总管府。宋元时,嘉兴经济较发达,被称为“百工技艺与苏杭等”,“生齿蕃而货财阜,为浙西最”。乍浦、澉浦、青龙等港口外贸频繁,海运兴隆。明宣德五年(1430年)析嘉兴县西北境为秀水县,析东北境为嘉善县;析海盐县置平湖县;析崇德县置桐乡县,嘉兴府下辖7县,称一府七县。此后四五百年内嘉兴府县体制基本未再变动。其时,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日渐繁荣,棉布丝绸行销南北,远至海外,嘉兴王江泾镇的丝绸有“衣被天下”的美誉,嘉善有“收不完的西塘纱”的谚语,桐乡濮院镇丝绸“日产万匹”,名闻遐迩。明弘治《嘉兴府志》记载:“嘉兴为浙西大府”,“江东一都会也”。
清朝初期,清 *** 进行了赋税 *** 和整顿,并多次对杭州湾沿岸海塘进行修筑,嘉兴社会经济不断好转,市镇更加繁荣。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克嘉兴,建听王府为当地军政领导机构。清朝中期以后,受 *** 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嘉兴的经济和城市面貌日渐衰落和凋敝。
嘉兴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带,是长江三角洲重要城市之一。市境介于北纬30度21分至31度2分与东经120度18分至121度16分之间,东临大海,南倚钱塘江,北负太湖,西接天目之水,大运河纵贯境内。市城处于江、海、湖、河交会之位,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与沪、杭、苏、湖等城市相距均不到百公里,区位优势明显。
市境陆域东西长 *** 公里,南北宽76公里,陆地面积3915平方公里,其中平原3477平方公里,水面328平方公里,丘陵山地40平方公里,市境海域4650平方公里。
市境地势低平,平均海拔3.7米(吴淞高程),其中秀洲区和嘉善北部最为低洼,其地面高程一般在3.2米~3.6米之间,部分低地2.8米~3.0米。全市有山丘200余个,零散分布在钱塘江杭州湾北岸一线,海拔大多在200米以下,市境更高点是位于海盐与海宁交界处的高阳山。市境为太湖边的浅碟形洼地,地势大致呈东南向西北倾斜,由于数 *** 来人类的垦殖开发,平原被纵横交错的塘浦河渠所分割,田、地、水交错分布,形成“六田一水三分地”,旱地栽桑、水田种粮、湖荡养鱼的立体地形结构,人工地貌明显,水乡特色浓郁。
嘉兴市地处北 *** 带南缘,属 *** 季风区,冬夏季风交替,四季分明,气温适中,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具有春湿、夏热、秋燥、冬冷的特点,因地处中纬度,夏令湿热多雨的天气比冬季干冷的天气短得多。年平均气温15.9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168.6毫米。年平均日照2017.0小时。
二、苏东坡在杭州的故事
苏东坡杭州清淤留下“天堂美景”,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东坡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 *** 离开京城,赴杭州担任通判。这是他一生中所到的之一个西湖。在杭州通判任上,苏东坡写下了描写西湖景色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东坡在杭州的三年时间里,公事之余,游遍各处名胜,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就是在此时写就。从中可见,西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三年任期一到,苏东坡必须离开杭州;而一地不得再度为官的规矩,留给苏东坡的,可能只有对西湖无尽的思念和深深的遗憾吧。
然而,苏东坡是幸运的,西湖也是幸运的。阴差阳错,在阔别16年之后,苏东坡于元祐四年(公元10 *** )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知州。这对苏东坡来说,是一件幸事;而对杭州来说,更是一件幸事。当苏东坡再度来到杭州时,发现他日夜思念的西湖,由于疏于治理,已是荒草丛生、湖水干涸、到处淤泥,水光潋滟早已无处寻找,山色空蒙也非复往昔。
面对西湖的一片衰败景象,苏东坡没了闲情逸致。他下决心疏浚西湖,恢复往日的秀丽风光。于是,毅然上书朝廷,请求开浚西湖。然而,真要组织人力疏浚西湖,又面临许多难题。首先,治理西湖需要大笔资金,钱从何而来?朝廷虽然批准了疏浚西湖的请求,但只给了100张度牒(僧人出家的身份凭证)作为经费。苏东坡利用这100张度牒,卖了一万七千贯钱,加上救荒的余款一万贯钱,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开展了大规模的治理西湖工程。
经费问题解决了,另一个更大的难题又来了:疏浚出来的大量淤泥,如何处理呢?别看苏东坡是一介书生,真干起事来,却是实干家。他通过对西湖及周边环境的细致考察,巧妙地变废为宝——从湖底运出的一部分淤泥,用作农田基肥,让原来的沼泽地变成肥沃的农田。
然后利用这些地,募集社会闲散人员和外地农民前来耕作,不仅使得那些平日里偷鸡摸狗的游民,变成安分守己的良民。而且,一部分收获用来缴纳赋税,又可以作为治湖的费用。另一部分淤泥,则堆积建造了一条沟通西湖南北的长堤,并在堤上造了六座桥,种下各色花草树木。
春暖花开时节,桃红映日,垂杨拂堤,湖水变成了活水,西湖则增添了美景,行人通行更是获得便利。这条长堤被杭州人命名为“苏公堤”;六座桥就是著名的苏堤六桥,成为西湖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对此,苏东坡自己也有诗道: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山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而对于疏浚西湖,苏东坡也写下了《开西湖》诗,记录了这一工程: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纭自唯阿。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一朝美事谁能继,百尺苍崖尚可磨。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金波。
西湖治理好了,苏东坡的任期也到了。他带着无尽的留恋,依依不舍地离开杭州,告别了心爱的西湖。此后,就再也没有回过杭州,也无缘再游西湖。但是,杭州人永远记住了他,西湖也深深刻下了这位大文豪不朽的身影。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1、熙宁四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 *** 离开京城,赴杭州担任通判。任上,苏东坡写下描写西湖景色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元四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知州,发现日夜思念的西湖,已是荒草丛生、湖水干涸、到处淤泥,水光潋滟早已无处寻找,山色空蒙也非复往昔。面对衰败景象,苏东坡没了闲情逸致,下决心疏浚西湖。
3、元六年,苏轼被外放,担任颍州知州。颍州城西北也有一西湖,长十里,广二里,景象极佳,苏东坡常宴赏于此,留下许多题咏。他曾将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相媲美,感叹“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参考资料:苏东坡一生到过几个西湖—新华网苏轼—百度百科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