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天气节气,天气预报东营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反应气温变化的节气是
1、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2、一、立春: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开始时间一般为2月3-5日,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
3、二、立夏:是指夏季开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按气候学上以五天平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的标准,立夏前后,四川盆地南部刚跨进夏季;盆地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还处于“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时节;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
4、三、立秋:立秋以后,四川盆地晚稻拔节孕穗,棉花裂铃吐絮;中稻、夏玉米进入灌浆成熟阶段,防冰雹、大风、暴雨的危害。立秋后的盆地,时令虽仍属盛夏,但很快就会出现“立秋十天遍地黄”一个金色“秋天”。
5、四、立冬:表示冬季自此开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人们常以凛冽北风,寒冷的霜雪,作为冬天的象征,立冬后期多有强冷空气侵袭,气温常有较大幅度下降,盆地西北部个别年份立冬曾出现过早霜。高原地区这时已是干季,湿度迅减,风速渐增。
6、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7、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8、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9、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候,每个候是五天。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并划分出二十四节气。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二、24节气有什么节气
1.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2.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3.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4.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6.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7.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8.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9.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 *** 。
10.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11.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12.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13.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14.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15.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16.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17.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18.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19.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20.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21.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22.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更低的“一九”。
23.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24.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三、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和天气变化
1.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立春的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2.雨水:雨水意味着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雨水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0℃以上,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已达3℃左右,江南平均气温在5℃上下,华南气温在10℃以上,而华北地区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
3.惊蛰: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 *** 了。
4.春分: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每年3月20日或21日,这时太阳到达黄经0°。春分时节,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全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 *** 0℃以上,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 *** 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
5.清明: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
6.谷雨: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4月20日或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
7.立夏: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节气。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 *** 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8.小满: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径60°时为小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9.芒种:每年的芒种节气在6月6日或7日,这时太阳到达黄经75°。从字面上说,“芒”是指麦类等有芒作物收获;“种”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 *** 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
10.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是“夏至”节气。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7’),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11.小暑: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12.大暑: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为大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更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13.立秋: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14.处暑: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处暑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降水少,湿度低。
15.白露:白露是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白露时节,天气逐渐转凉,夜间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附着在地面或近地物上,形成露珠。
16.秋分:秋分是昼夜平分。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17.寒露:寒露是露水以寒,将要结冰。寒露时节,北方广大地区已从深秋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露珠因寒冷而凝结成霜。
18.霜降:霜降是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时节,我国黄河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出现初霜,北方广大地区则出现初霜。
19.立冬:立冬是冬季的开始。立冬时节,我国北方广大地区进入冬季,气温下降,降水减少,呈现出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
20.小雪:小雪是开始下雪。小雪时节,我国黄河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出现初雪,北方广大地区则出现初雪。
21.大雪:大雪是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大雪时节,我国北方广大地区进入冬季,气温下降,降水减少,呈现出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
22.冬至:冬至是寒冷的冬天来临。冬至时节,我国北方广大地区进入冬季,气温下降,降水减少,呈现出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
23.小寒:小寒是气候开始寒冷。小寒时节,我国北方广大地区进入冬季,气温下降,降水减少,呈现出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
24.大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大寒时节,我国北方广大地区进入冬季,气温下降,降水减少,呈现出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
四、二十四节气都有哪些分别 *** 什么意思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3、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6、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8、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11、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14、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5、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17、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18、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五、二十四节气反映气温变化
1.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万物复苏。
2.春分:春季的中分点,昼夜长度大致相等。
3.立夏:夏天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
4.夏至:夏季的中分点,白昼最长的一天。
5.立秋:秋天的开始,天气逐渐转凉。
6.秋分:秋季的中分点,昼夜长度再次相等。
7.立冬:冬天的开始,气温逐渐下降。
8.冬至:冬季的中分点,白昼最短的一天。
11.小满:夏收作物饱满,雨水适中。
12.芒种:麦类等夏收作物成熟,开始收割。
14.谷雨: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物播种。
17.处暑:夏天的结束,炎热逐渐消退。
20.霜降:初霜出现,天气更加寒冷。
21.小雪:冬天的之一场雪,量小而稀。
22.大雪:冬季的雪量增多,覆盖大地。
天气节气和天气预报东营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