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齐大非偶什么意思的一些知识点,和齐大非偶比喻什么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齐大非偶的意思
1、成语解释:指辞婚者表示自己门第或势位卑微,不敢高攀
2、成语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3、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表示不敢高攀的谦词
4、成语例句:陆徉为不知,以齐大非偶,再以年貌悬殊,故意峻拒。★《扫迷帚》第七回
二、“齐大非偶”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
1、“齐大非偶”这个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是一个辞婚的理由,即认为自己与对方在身世、地位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不愿意高攀对方。举个例子应该能更形象地说明这个成语,一个企业的老总看上了一个穷小子,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这个穷小子,但是这个穷小子却拒绝了,理由就是自己高攀不上,这个穷小子的理由就可以用“齐大非偶”来表示。
2、但,倘若对这个成语的出处有所了解,对当时的 *** 格局有所了解,就会明白,这个“齐大非偶”根本就不是高攀不起的意思,这里四姑娘就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大体上说一下。
3、“齐大非偶”这个事件的相关人员有:郑庄公、郑公子忽、齐僖公、文姜、齐襄公、鲁桓公等等。齐僖公看上了郑庄公的儿子郑公子忽,于是想将自己的二女儿文姜嫁给郑公子忽,但是郑公子忽拒绝了,理由就是:
4、不过关于这件事的具体时间则不好说,只能大体上推测一下。按照《左传》的记载,郑公子忽是在公元前716年与陈桓公的女儿定亲并于第二年成婚,而文姜是公元前709年嫁给的鲁桓公,这两个时间跨度比较大,那么很可能就存在两种可能,其一就是发生在公元前716年之前,即郑公子忽未婚之时,其二就是发生在公元前公元前715年之后,即郑公子忽已婚之时。
5、四姑娘倾向于发生在郑公子忽未婚之时,因为陈国一直是公爵国,实际上地位上比齐国还要高,当然实力上来说要弱于齐国,即便如此,在春秋初期,这样的等级 *** 还是比较严格的,齐僖公在明知道郑公子忽有夫人的情况下,是不太可能让自己的女儿嫁过去的,毕竟他堂堂齐国的公主总不能去做郑国太子的妾吧?也不可能让郑公子忽将文姜扶正,而让已娶的陈桓公之女做妾。
6、所以,这个时间只能是在郑公子忽还未婚的时候提出来的,男未婚女未嫁,一个是强郑的太子,一个是大齐的公主,身份上来说是门当户对,姬姓和姜姓又一直通婚,这简直是皆大欢喜,并且是强强联合,但是郑公子忽拒绝了,他认为“齐大非偶”。
7、齐国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大的诸侯国,但称不上强齐,齐国从西周初期开始就成为东方的大国,但是扩张也好,内部的发展也好,并没有特别出色,只能算是一个大国,实际上一直到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在位的时候,齐国才开始强盛,并在后来齐桓公继位之后成为当时的霸主。
8、这都是后来的事,而在公元前八世纪,齐国并不强盛,在公元前706年被犬戎攻打的时候,还向郑国求救。而郑国则是真正的春秋初期的强国,郑国在郑桓公、郑武公和郑庄公的经营下,已然成为春秋初期的诸侯国老大。
9、郑武公和郑庄公本身都在周王室担任卿士,为郑国的迅速发展谋求了很多私利,镇服了很多小的诸侯国,连周天子也畏惧郑国,公元前720年还发生了著名的“周郑交质”事件,郑国的强盛可见一斑。
10、在这样的情况下,郑庄公的儿子和齐僖公的女儿成婚,还真不存在高攀的情况,这简直就是强强联合,祭足也劝说郑公子忽接受这桩婚姻,因为这样的话会有利于郑公子忽的继位,毕竟他的弟弟公子突很优秀,《史记·郑世家》记载:
11、但是郑公子想要靠自己,想向 *** 学习,靠自己的能力创造霸业,所以拒绝了这桩婚姻,但他光有郑庄公的野心,能力和谋略半点没学来,后来在郑国连自己的国君位子都保不住。他在 *** 上没有什么长远的目光也没有啥谋略,说白了就是比较天真。
12、在这一点,郑公子忽是完全没有继承郑庄公的智谋。郑公子忽拒绝了文姜,转身娶了陈桓公的女儿,而文姜在齐国又单身了好几年,并于自己的亲哥哥齐襄公产生了私情,然后于公元前709年嫁给了鲁桓公。
13、时间到了公元前706年,犬戎进攻齐国,齐国向郑国求救,“郑大子忽帅师救齐。六月,大败戎师,获其二帅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献于齐。”郑公子忽取得了大胜,齐僖公又动了联姻的心思,想让齐国的宗室女嫁给郑公子忽做妾。
14、实际上,与其说齐僖公看中的是郑公子忽这个人,不如说他看重的是郑庄公和郑国,但是郑公子忽再次拒绝了。这一次的理由是“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师昏也。民其谓我何?”真是一个耿直的boy,齐僖公两次被拒,也是真的很郁闷。
15、后来的事情就有意思了,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去世,郑公子忽继位,是为郑昭公,郑国陷入内乱,开始没落,很快就成了晋楚争霸夹缝中的一棵墙头草。而公元前698年,齐僖公去世,齐襄公继位,很快开始对外扩张,让齐国强大起来,为接下来齐桓公的争霸创造了条件。
16、公元前694年,齐襄公为了 *** 文姜让公子彭生 *** 了妹夫鲁桓公,而几个月之后,齐襄公又 *** 了郑子亹。郑子亹是郑昭公的三弟,二弟则是郑厉公,即原来的公子突。兄弟三人在七年的时间里都做了做郑国的国君。将郑庄公的心血 *** 的丁点不剩。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郑国就这样出局。
17、郑国本来在郑氏三公的 *** 下隐隐有了称霸的机会,但可惜郑庄公生了一个不争气的儿子,郑公子忽实在难堪大任。
三、“齐大非偶”的意思是什么
1、自己门第或势位卑微,不敢高攀。娶 *** ,一定要娶齐国的姜姓女子。齐国姜氏以出 *** 著称,当时的上流社会男子,都以迎娶齐国姜家女子为人生乐事。
2、齐大非偶出自先秦左丘明的《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3、齐侯是齐僖公,他的女儿就是大名鼎鼎的人间绝色——“文姜”,郑大子忽是指郑国世子忽。齐僖公想把女儿许配给当时国力强盛的郑国世子忽,进行 *** 联姻。结果忽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而且给出的说辞相当的离谱:“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4、这个“耦”字,通“偶”,并不是人偶的意思,而是指古人在耕作的时候,一般都是两人一起,组成一队。这也是偶数、对偶这些意思的根源。因为要共同承担体力活,所以组队的两个人更好是体型差不多,方便配合。
5、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6、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7、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8、翻译:横木为门城东头,可以幽会一逗留。洋洋流淌泌水边,解饥慰我相思愁。难道想要吃鲜鱼,定要鳊鱼才如愿?难道想要娶妻子,必得齐姜才开颜?难道想要吃鲜鱼,定要鲤鱼才可取?难道想要娶妻子,必得宋子才欢愉?
四、齐大非偶是啥意思
1、偶,配偶;原意指齐国强大,郑国弱小,齐侯的女儿不是相称的配偶,后多指婚姻双方不是门当户对,因而不敢高攀。
2、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桓公六年》: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3、翻译:每个人都应该有与自己相匹配的配偶。齐国是大国,郑国是小国,这样的婚配是不相称的。
4、春秋时候,齐国国君齐僖公有个小女儿,名叫文姜,虽然生得美丽,但由于过分娇惯,行为 *** 。文姜到了婚配的年龄,齐僖公准备把文姜许配给郑国的太子姬忽,就派使者去郑国说亲。齐国是大国,郑国是小国,而且两国关系一向很好,如今齐僖公又主动上门求婚,将来一旦郑国有事,也可以得到齐国的帮助。
5、因此,郑庄公满心欢喜地准备同意这门亲事。可是,当庄公把这件事告诉太子时,姬忽却不同意这门亲事。人们都不解地问其原因,姬忽说:“每个人都应该有与自己相匹配的配偶。齐国是大国,郑国是小国,这样的婚配是不相称的。《诗经》上说:要得到幸福,只能靠自己。我自己要有幸福,也只能靠自己,依赖大国怎么能得到呢。”
6、郑庄公觉得姬忽的话讲得在理,也很有志气,就同意辞去了这门婚事。
关于本次齐大非偶什么意思和齐大非偶比喻什么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