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诗奴是什么意思,以及诗魂是什么意思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一、高城满夕阳,何事欲沾裳什么意思
1、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城中撒满夕阳,有什么事情让你哭泣,泪水沾湿衣服呢。
2、出自: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送人适越》,原诗如下:
3、高城满夕阳,何事欲沾裳。迁客蓬蒿暮,游人道路长。晴湖胜镜碧,寒柳似金黄。若有相思梦,殷勤载八行。
4、译文:城中撒满夕阳,有什么事情让你哭泣,泪水沾湿衣服呢。要走的人行暮迟迟,游人离开的道路很长,湖面胜过碧镜,寒柳好似黄金,如果有思念的话,就多多寄信来吧。
5、贾岛,字阆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唐代诗人。自号"碣石山人"。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唐才子传》称他"所交悉尘外之士"。他惟喜作诗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工夫。
6、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 *** 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7、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
二、言师采 *** 去是什么意思
1、意思:他说,师傅已经采 *** 去了。
2、出处:唐代诗僧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 *** 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
3、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 *** 去了。
4、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5、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6、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7、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
8、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 *** 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9、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
10、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11、诗中隐者采 *** 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
12、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13、作者简介: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称贾长江。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
三、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是什么意思
1、“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这句诗的意思是:漏钟显示还未到深夜,节气已经快要到秋分。
2、“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出自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诗词《夜喜贺兰三见访》,“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踏苔行引兴,枕石卧 *** 。即此寻常静,来多只是君。”
3、翻译:漏钟显示还未到深夜,节气已经快要到秋分,泉水喧哗吵闹到了栖息在松树上的鹤,风吹开了遮蔽月亮的云,也吹散了我们心中的阴霾。贺兰第三次来找我,一起踏着鲜苔,兴致很高,躺卧在石头上讨 *** 章,多么安静的季节呀,来得多的也就是 *** 你了。
4、《夜喜贺兰三见访》此诗写出诗人久居静谧山间,在秋分时节的夜晚喜遇友人,与之畅游的欢欣喜悦之情,亦由“喜”衬“愁”在人烟罕至的山林中,难得与知己畅诉文章,今之喜由平日之清寂而来。
5、秋分气候宜人,秋天夜晚碧凉如水,诗人所居山中更在蓊郁树林、淙淙泉水下更显幽静闲适。山月之光因微风吹开遮蔽云翳而更透出清辉,映照山间大地,使得诗人感天地万物之灵妙运化,而兴发文学之思。贾岛被人称为“诗奴”,他的前半生都是在当和尚,后来遇到了韩愈,韩愈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劝他还了俗。
四、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什么意思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翻译: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1、出处: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 *** 去了。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 *** 去。”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 *** 去了山中。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 *** 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在这里又把“采 *** 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 *** 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贾岛(779~843年),唐代诗人,字阆(读láng)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自号“碣石山人”。
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作诗发牢 *** ,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
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遂州长江县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有诗文集《长江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寻隐者不遇
五、诗骨和诗奴是什么意思
1、诗骨:诗的风骨诗奴是人的绰号。
2、贾岛(779~843年),字阆(读浪)仙,人称诗奴,又名瘦岛,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 *** ,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今四川蓬溪县)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六、遂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是什么意思
1、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
2、出处:后蜀何光远《鉴戒录·贾忤旨》中的《贾岛推敲》
3、(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愈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
4、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 ***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当时韩愈临时 *** 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拥到韩愈的面前。
5、这则故事启示人们:不管做任何事都要反复琢磨、斟酌和不断改进。永远精益求精。
6、贾岛,唐代诗人,字阆(读láng)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 *** ,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
7、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 *** 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好了,关于诗奴是什么意思和诗魂是什么意思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