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降伏其心什么意思这个问题,降伏其心的寓意和象征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什么意思
1、“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出自金刚经直译是:应当象这样去安住,去降伏自己的心。
2、《金刚经》上须 *** 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 *** 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3、译文:这段 *** 的意思就是:请问世尊,大 *** 心,未曾发起,应令发起。要真正发 *** 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已经发起以后,应当怎样使我们能常时安住于 *** 心?
4、佛说:“应当象这样去安住,去降伏自己的心。”
5、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说发 *** 心,这个心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一大藏教人只说此心。
6、世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觉时,叹曰:
7、“奇哉!一切众生皆俱 *** 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8、可见人人本来是佛、都有德相,而我们现在还是众生者,只是有妄想执着罢了,所以《金刚经》叫我们要如是降伏其心。
9、《楞严经》说:“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不知常住真心 *** 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达摩西来,只是直指人心,见 *** 成佛,当下了然无事。
10、法海禅师参六祖,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11、智通禅师看《楞伽经》约千余遍,不会三身四智,礼六祖求解其义,祖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 *** 也; *** 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 *** ,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 *** ,即名四智 *** 。”马祖曰:“即心即佛。”
12、三世诸佛,历代祖师,都说此心;我们修行,也修此心;众生造业,也由此心。此心不明,所以要修要造,造佛造众生,一切唯心造,四圣六凡十法界,不出一心。
13、四圣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是天、人、阿修罗、 *** 、饿 *** 、地狱。这十法界中,佛以下九界都叫众生,四圣不受轮回,六凡流转生死,无论是佛是众生,皆心所造。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哪里来个十法界呢!
14、十法界皆从一念生:一乘任运,万德庄严,是诸佛法界;圆修六度,总摄万行,是菩萨法界;见局因缘,证偏空理,是缘觉法界;功成四谛,归小涅槃,是声闻法界;广修戒善,作有漏因,是天道法界;爱染不息,杂诸善缘,是人道法界;纯执胜心,常怀嗔斗,是修罗法界;爱见为根,悭贪为业,是 *** 法界;欲贪不息,痴想横生,是饿 *** 法界;五逆十恶,谤法破戒,是地狱法界。
15、既然十法界不离一心,则一切修法都是修心。参禅、念佛、诵经、礼拜,早晚殿堂,一切细行都是修心。
16、此心放不下,打无明,好吃懒做等等,就向下堕;除习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向上升。
17、自 *** 本来是佛,不要妄求,只把贪嗔痴习气除掉,自见本 *** 清净、随缘自在,犹如麦子一样,把它磨成粉之后就千变万化,可以做酱、做面、做包、做饺、做麻花、做油条,种种式式由你造作。
18、若知是麦,就不被包、饺、油条等现象所转,饽饽、馒头,二名一实,不要到北方认不得馒头,到南方认不得饽饽。
19、说来说去,还是把习气扫清,就能降伏其心。行住坐卧,动静闲忙,不生心动念,就是降伏其心。认得心是麦面,一切处无非面麦,就离道不远了。
20、这句话是佛陀回答须 *** 长老的“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 *** 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佛陀讲到此处时,明显地放慢了语速:“对于那此已经发心修行、誓愿成佛的善男子、善女人们——”
21、佛陀停顿了一下后说,“应这样住,应这样降伏其心。”说完佛陀就打坐入定了,之后留有一个长长的空白,这个在 *** 中没有反映出来,但是我们要理解出来。须 *** 及千 *** 十人还跪在那里想:应该这样降伏其心,这样是哪样呢? *** 们在那里琢磨着。但佛陀已经把眼闭上了,不再理会他们。
22、可怜的须 *** ,他老人家仍然跪在那里静候着下文呢——但已没有了下文。这就是佛陀的教导:不说而说,不教而教。这就是之一空义,就是不可说,不可说。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跟大家说另一则故事。——————我是分隔线——————“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23、这就是我们现代人问的问题,发愿成佛之后如何“住”?意思是说该如何立世?如何生活?如何修行?肯定不能像凡人那样散乱、 *** 、颠倒、被五毒侵害着去生活。其实所有的佛学、佛法,都是一个目的:如何降伏其心。
24、中国禅宗的第二祖师慧可 *** (原名神光),去拜见禅宗初祖达摩时,问的就是这个问题:如何降伏其心。达摩问他:“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神光说:“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我想学法,请 *** 赐予教导。)
25、达摩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进,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神光听后抽出戒刀,把自己的左手臂砍断,供养达摩祖师。达摩知道他是个法器,问他想求什么法。
26、神光说:“吾心未宁,乞师与安。”(我妄想烦恼颠倒不断,请师父把我这颗心安顿一下。)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把你的心拿来,我替你安顿它。)良久,神光曰:“觅心了,不可得。”(神光在那里愣了半天后对他的师父沮丧地说:找心了,但没找着。)
27、达摩曰:“我与汝安心竟。”(就在你找心的同时,我已经将你的心安好了。)这句话一说完,神光当下开悟,立地成佛。达摩给他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慧可。这就是禅宗二祖慧可 *** 悟道的公案。
28、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就是佛陀的回答。佛陀已超越言语,无法可说了,整部《金刚经》到此就讲完了。须 *** 坐在那里还是不明白。等了许久见佛陀没了下文,只好巧妙地催促佛陀说:“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29、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是的,世尊,我很愿意听。深一层的意思是:您不是让我们谛听吗?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您怎么没下文了呢?佛陀以为告诉大家“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大家就已经明白了,结果发现大家仍然不明白,他仍需继续说点什么才行。
30、“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是之一义,“如是”就是如其所是,如其所是“降伏其心”就够了,但是须 *** 没有理解,大家都没有理解,渴求佛陀给予进一步解说。从此下面解释的 *** 就进入了第二义。
31、之一义超越言语,心领神会,是乘 *** 而谈(自佛 *** 中流显而来的终极妙义,亦是《道德经》中所言的“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辩无言”)。第二义是在言语中寻章摘句。修行应该追求的是之一义,而第二义是在常人的语言、逻辑、思维这个层面上讨论佛法。
32、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悟 *** ,就要超越第二义的层面,上升到心传与神传层面,就是言语道断这个层面。佛法超越言语,不可说,因为不管怎么解释都是挂一漏万,以偏概全,这也就是“无上甚深微妙法”,是微妙中的微妙,超越了常人的后天的思维、经验和言谈,是不可思议之法。
33、如果你把佛法纳入到后天的经验当中,这样就等于削足适履,成为被你改造了的佛法,成为适合你的佛法。因为你把佛法左砍砍,右砍砍,纳入到你的思和议之中。思,是思维;议,是议论、谈论。这样,佛法就成为了你家的佛法。
34、所以佛法一定要超越每个人的思和议,超越我们的言语和经验,这样,我们才能对佛法有心领和神会,才能进入到心传和神传之中。
35、佛陀闭目 *** 了一会儿后,发现大众并没有明白他的教导——无声的教导,须 *** 仍然跪在那里等待下文,佛陀只好无奈地迎合着他的请求,开始了下文中的系列教导——无非是用更多的语言对“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进行无需解释的解释而已。
36、其实真正的金刚经在“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里已经结束了,整部《金刚经》接下去也就是这个无需解释的解释,是画蛇添足的足罢了!
二、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是什么意思
1、这句话意思是应该以正确的方式去安住心念,以正确的方式去降服自己的内心。
2、“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是一种禅修的指导,在 *** 禅修中,安住心念是一种重要的修行 *** ,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而降伏其心则是另一种修行 *** ,即通过观察自己的内心,消除内心的妄想和执着,达到解脱和自在的目的。
三、佛家讲的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是什么意思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要安住其心。如何安住其心呢?就是要生出“无常心”。就是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就是《金刚经》中最紧要的关节。今略说之:《金刚经》是实相般若,佛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可以开学人的大智慧。然全部《金刚经》,都是破相显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句,乃体用并显。云何体用?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应无所住,既不着有;而生其心,亦不落无,方是《金刚》本旨。所以六祖闻此二句,立时悟道。然则六祖何以一闻便悟?当知六祖乃肉身菩萨,早巳见 *** 。何以故?试看六祖偈语:“ *** 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于此偈语,知六祖已悟无住本 *** 之体,而未明生心起用之妙,故令三更入室,传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六祖大悟体用不二之理;后来即依此教化学人,大振宗风。可见这两句经,非常重要!“应无所住”就是一切不住,即是实相境界;既悟实相无相,一无所得,还有什么我执、烦恼、生死、无明可住?若执著无住,又落于偏空。何以故?当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灵知,起用自见。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用真心,就是生悲愿无尽之菩萨心、 *** 心、悲慈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如是等心,皆是无所住而生其心,便是真心、清净心,亦即是佛心。而众生所生之心,乃贪心、我执心、贡高心、差别心,乃至八万四千烦恼心,如是等心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便是妄心、业识心,亦即是众生心。所以者何?因众生处处著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净;心不清净,即不能悟得实相真心。故学佛 *** 悟实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则一切不住?真心自见,即是道心。道从心生,心由道见,讲到究竟,这一个道字也不可说,所谓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此理微妙,初学人不易领悟。佛要人领悟实相无相,离念即是真心,故说“应无所住”;佛又要人领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说“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看来似觉矛盾,其实就是如此。既知应无所住即是实相 *** ,亦即法身佛之境界,却不要去觅此实相,觅此法身佛,觅即不是。何以故?实相无相,不可觅故;放下便是,动念皆非,一起觅心,便成妄想。当知此实相境界,非诸佛独有,我等亦本自具足。所以者何?佛与众生本来无二故。只要我们瞑目寂照,一念不生,则如如不动,万物同体,即是实相之无住真心。如一念微动,即是有所住;有所住,即非实相。所以古德云:“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大家修持不能相应者,因有所住,故有所求。有住有求,便是自加捆缚,岂能自见本 *** ?我们修的是心地法门,须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道理认清。要明白这两句经的体用,必先立其体,然后才能起其用。体云何立?将一切有求有住之心放下便是。因一切放下,妄心自息;妄心息,则无住真心自然现前。但是大家明知放下不易,故又要从降伏其心下手。殊不知一切无住,便是降伏;若另求降伏,便是头上安头。果能一切无住,即得实相本体。依实相本体,而住无所住,生无所生,即是依体起用。佛与众生之分,只在觉与不觉,慈悲与不慈悲。觉则即相离相,一切不住,故名曰佛;不觉,则见境生心,一切皆住,故名众生。慈悲则平等为怀,万物一体,即名曰佛;不慈悲,则贪嗔、痴慢、烦恼丛生,即名众生。然觉与不觉,乃体上之分;慈悲与不慈悲,乃用上之别。体用不二,皆是一心。若能转恶心为善心,即是佛心。故六祖云:“一念平直,众生是佛。”佛有三身,当知吾人亦有三身,所谓法身、报身、化身。其实三身即是一身,无所住是法身,生其心是报身与化身。所以者何?一切不住时,空寂灵知之真心遍满虚空,即是法身。生其心时,善心生,得善报;恶心生,得恶报,此时之心,即是报身。又念念思量,种种变化,思邪化地狱,思善化天堂,此时之心,即是化身。大家明白此理,就要时时在无住生心上用功。心如虚空,而不存虚空之量;度尽一切,而不著一切之相。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不变即是无所住,随缘即是生其心。
关于降伏其心什么意思,降伏其心的寓意和象征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