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谒意思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谒意思的知识,包括谒怎么读,什么意思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谒怎么读什么意思
谒读作yè,一般常用的意思是拜见。
点、横折、竖、横折、横、横、撇、横折钩、撇、点、竖折。
1、作动词:表示请,请求。如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2、作名词:表示掌管引进谒见者的近侍。如:谒者。
1、谒见: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2、谒陵:到陵墓前拜谒,瞻仰陵墓。
1、唐高祖入关,迎谒于长 *** ,授银青光禄大夫。
2、代宗初奉使日本,欲谒鉴真,而已去世,遂作诗述怀。
3、至长安,不善干谒,仅游韩愈之门,竟不成名。
4、久之,尝谒湖州崔使君,不得志,以书作别,尽吐牢 *** 。
5、他们二人在干谒时段上有长短差异,在对干谒结果的认识上亦有所不同,但他们事干谒时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荷,然而无论怎样李白和杜甫在入仕心态上都是积极的。
6、后谷尝从僖宗登三峰,朝谒之暇,寓于云阳道舍,编所作为云台编三卷。
7、《泉州府志·拾遗》记:“宋主是舟至泉,寿庚来谒,请驻跸,张世杰不可。”
8、即明日又不敢不来至大喜,奔出,写其再次干谒,喜获成功。
9、更关键的还在于李渊即位之后,嫔妃擅宠,女谒盛行,遂致建成。
10、以荐贤为“至公之道”的社会观念为文人干谒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前提;荐举之现实影响。
11、当时正是权奸严嵩父子专权时期,一般一大夫阿谀逢迎,于谒求进,奔走于严氏之门。
12、绮梦应长留。酒满樽,遥步窗前,欲语何谒?
二、拜谒意思
拜谒意思是拜见所尊敬的人、瞻仰。
1、《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告归,道逢丞相申屠嘉,下车拜谒,丞相从车上谢袁盎。
2、宋·何薳《春渚纪闻·熙陵奖拔郭贽》:太宗命召至,郭不敢隐,即前拜谒。
3、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
4、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六回:赵王即命缪贤召蔺相如至,相如拜谒已毕,赵王问曰:“秦王请以十五城易寡人之璧,先生以为可许否?”
5、清·袁枚《续新齐谐·喜婆》:扶侍新娘梳妆拜谒,立侍房闼如婢。
2、拜见:(客人)拜会(主人)。
1、那天清晨,我早早地起床,穿过熙熙攘攘的市区,来到了黄鹤楼。站在黄鹤楼的顶层,我远眺着长江的壮丽景色,心中充满了对古人的敬仰和怀念。我深深地拜谒了黄鹤楼,感受着这座古老建筑所散发出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
2、参天古树之间,一座座殿宇矗立,供奉着历代先贤,我们虔诚地拜谒了这座古老的庙宇。
3、站在岳阳楼上,俯瞰洞庭湖的辽阔壮丽,我不禁想起大诗人杜甫的诗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心中对这位诗人的敬仰也油然而生,对他的拜谒更增添了深深的向往。
4、来到黄帝陵,我们恭恭敬敬地拜谒这位传说中的华夏始祖,心中充满了敬畏与崇敬之情。
5、站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入口,我默默地对着那尊威武的秦始皇铜像拜谒,心中感慨万千,对这个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皇帝充满了好奇与敬意。
三、谒是什么意思
1、“谒”是一种古代的礼仪行为,指的是拜访名人或权贵,向其表示尊敬和敬意。在古代中国,谒的对象一般是皇帝、官员、文人或神明等高贵的人物。谒的形式通常是穿着整齐、肃立或跪拜,向神明或名人致以虔诚的敬意。
2、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礼仪文化。在中国古代,人们非常注重礼仪,认为尊重和敬畏是人们应该具备的基本品德。因此,拜访名人和权贵的行为被视为一种展现个人修养和尊重他人的表现。在古代,谒的对象通常是皇帝、官员、文人或神明等高贵的人物。尤其是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人们对于权贵和名人更是倍加尊敬,因此谒的形式也更为庄重和隆重。
3、在现代,谒的形式已经有所改变,但其基本含义仍然是表示尊敬和敬意。例如,在我国的某些地区,人们会选择向祖先或先贤谒祭,以表达对其的崇敬和感激。此外,在一些重要的纪念活动中,也会有谒的仪式,以表达对历史事件或英雄人物的敬意。
4、谒潮阳孔庙是一种传统的谒祭活动。孔庙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是孔子和其 *** 的祭祀场所。每年春秋两季,潮阳孔庙都会举办盛大的谒祭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文化名人和游客前来参加。在活动中,人们会穿着传统的礼服,向孔子和其 *** 表示敬意和崇敬,祈求学业和家庭的平安。
5、总之,谒是一种古代的礼仪行为,是人们表达尊敬和敬意的一种方式。在现代,虽然谒的形式有所改变,但其基本含义仍然是表示尊重和敬意。
四、拜谒的意思
1、作动词,意思为拜见。指拜见所尊敬的人。
1、《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告归,道逢丞相申屠嘉,下车拜谒,丞相从车上谢袁盎。”
2、宋·何薳《春渚纪闻·熙陵奖拔郭贽》:“太宗命召至,郭不敢隐,即前拜谒。”
3、《旧五代史·梁书·赵犨传》:“又请为太祖立生祠於陈州,朝夕拜谒。”
4、明·蒋一葵《长安客话·三忠祠》:“我来再拜谒,吊古情徬徨。”
1、在石板小巷的深处,拜谒沈从文故居,寻找 *** 的流年碎影。
2、拜谒三苏故居,对话 *** 东坡。
3、享受高铁便利,拜谒孔子故里。
4、拜谒人文始祖,寻根儒学宗源。
5、成吉思汗在东胜的陵寝成了今日蒙古族青年的拜谒之地。
6、拜谒 *** 王养身心,避暑玉华品铜川。
7、他的同事和朋友们拜谒过之后,几名年轻的日本女子出现,手中的托盘里都是白花。
8、来到鉴真和尚御庙前,拜谒鉴真墓。
9、我们看到他的星宿升起,特赶来拜谒他。
10、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五、谒见是什么意思
1、谒见意思是: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2、我国古代是没有“语文”这个词的,直到近现代才出现“语文”这个词。“语文”一词首用者为谁。王本华博士2012年著文(《少为人知:“语文”一词从何而来。》)认为“叶圣陶是语文一词的创始人。
3、江西真语文陈金海老师指出,该文存在严重错误,是经不起推敲的,在汉语语言学上和语文课程论上都不适当。
4、2013年 *** 《六十年“语文”史论(1887-1950)》,从语文教育发展史的角度梳理了语文一词的流变,从学理上辨析了关于“语文”的各种阐释的源头,还原了“语文”的本义,即“语言(口语)文字(书面语)”。
5、语文产生于19世纪末,1887年张之洞首用,在解放前已是一个常用词了,但作为中国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课程名称的时间较晚。
6、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 *** 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称为“国文”课一科,传授的仍是历代古文。
7、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
8、中学仍设国文课,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选用了 *** 、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联名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了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 *** 终止。
9、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人民 *** *** 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甚至扩张到其他国家的一门主课。
10、旧中国,语文是古今书面语言作品——语体文和文言文——的简式统称。现今,语文是学科名。语文,还是一个人文素质衡量术语,指人的内部言语机制品质和外部言语技术能力综合水平。
11、1932年,上海大江书铺刊印了复旦大学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名著《修辞学发凡》,书中大量使用了“语文”一词。有“汉语文”、“语文分离”、“语文合一”、“语文正常关系”、“语文改进”、“语文的体式”、“高尚的语文”等。
12、大教授这些“语文”是指什么呢。细读《修辞学发凡》全书,清楚得很,“语”是来源于口语的书面语,“文”是来源于文言(文饰之言)的书面语,未形成文字的口语叫“话”,形成了文字的是“文”。陈望道先生花费笔墨篇幅要说的是“‘语辞’和‘文辞’都是需修之辞”。
关于谒意思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