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于怎么读,鲜于的拼音

牵着乌龟去散步 怎么读 13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鲜于怎么读和鲜于的拼音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鲜于怎么读以及鲜于的拼音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新鲜的反义词是什么
  2. 文言文中的于是什么意思
  3. 鲜有几个读音
  4. ”屡见不鲜”中的”鲜”字的本意是什么
  5. 于组二字词
  6. “鲜于”是汉族的姓还是少数民族的姓
  7. 鲜字的多音有几种

一、新鲜的反义词是什么

1、“鲜”,普通话读音为xiān、xiǎn,“鲜”的基本含义为少,如鲜为人知、屡见不鲜;引申含义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

2、在日常使用中,“鲜”也常做名词,表示鲜美的食物,如时鲜,尝鲜。

3、“鲜”,初见于金文时代,“鮮,鱼名,出貉国。羴草省声。”后来陆续在楚系简帛、秦系简牍、说文中发现,“鲜”字简体版的楷书从《说文》演变而来。

二、文言文中的于是什么意思

1、“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 *** 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2、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3、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4、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5、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6、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7、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8、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9、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等。

10、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11、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在”。

12、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13、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14、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15、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等。

16、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17、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18、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19、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

20、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21、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22、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23、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24、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对”“对于”。

25、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26、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对”“对于”。

27、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28、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同”“与”等。

29、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30、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一般用以说明异同。“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与”等。

31、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32、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比”。

33、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34、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35、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36、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为”。

37、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38、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尚书》中用得较多。可译为“和”“与”等。

39、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

40、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41、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鲜于怎么读,鲜于的拼音-第1张图片-

42、按: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43、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44、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45、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46、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47、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等。

48、例: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审应》)

49、(1)(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50、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51、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52、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53、《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三、鲜有几个读音

1、“鲜”,普通话读音为xiān、xiǎn,“鲜”的基本含义为少,如鲜为人知、屡见不鲜;引申含义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

2、在日常使用中,“鲜”也常做名词,表示鲜美的食物,如时鲜,尝鲜。

3、“鲜”,初见于金文时代,“鮮,鱼名,出貉国。羴草省声。”后来陆续在楚系简帛、秦系简牍、说文中发现,“鲜”字简体版的楷书从《说文》演变而来。

四、”屡见不鲜”中的”鲜”字的本意是什么

1、【解释】:常常见到,并不新奇。。屡:多次;鲜:新鲜,新奇。

2、【出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一岁中往来过他客,率不过再三过,数见不鲜,天久慁公为也。”

3、【释义】:我还要到其他的朋友那里去,所以一年当中我到你们各家去大概不过两三次,总来见你们,就不新鲜了,用不着总厌烦你们老子这么做了。”

4、【示例】:这种谣言,在各处所发生的真数见不鲜了。

5、屡见不鲜的同义词:司空见惯、不足为奇

6、【解释】: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7、【出自】: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8、【释义】:你老先生见惯了等闲视之,我却为她想断肝肠。

9、【示例】:“ *** ”这种字样,在现今已是~了,但在当年却几乎是一种讳名。

10、【解释】:足:值得。不值得奇怪。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

11、【出自】:宋·毕仲游《祭范德孺文》:“人乐其大而忘其私,不然则公不足为奇。”

12、【释义】:人们喜欢他的大而忘了他们自己,否则你不足以为奇

13、【示例】:这些都是小事情,~,不过偶然想到,举例而已。

14、屡见不鲜的反义词:百年不遇、见所未见

15、【解释】:一百年也碰不到一次。形容很少见到过或少有的机会。

16、【出自】:老舍《龙须沟》第三幕:“不是要开大会吗?百年不遇的事,我歇半天工,好开会去。”

17、【示例】:这场百年不遇的大水灾,迫使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

18、【解释】:看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形容事物十分稀罕。

19、【出自】:汉·扬雄《法言·渊骞》:“日闻所不闻,见所不见。”

20、【释义】:平时听到从未听过,所见不见

21、【示例】:许多奇事,则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五、于组二字词

1、单于、多于、唱于、长于、处于、淳于、对于、等于、扶于、甘于、敢于、关于、工于、惯于、合于、过于、护于、归于、便于、濒于、限于、宣于、陷于、相于、鲜于、位于、睢于、

2、于兹、于然、于戏、于阗、于思、于则、于赫、于悒、于归、于嗟、于儿、于差、于于、于呼、于氏、于焉、于斯、于此、于腮、于何、于今、于菟、于咨、于时、至于、属于、朱于、在于、诸于、

六、“鲜于”是汉族的姓还是少数民族的姓

鲜于(Xiānyú鲜于)姓源出有二:1、出自子姓,以国名、邑名合并为氏。商朝末君纣王有叔箕子封于箕(今山西省太谷县),官为太师,多次就纣王的荒 *** 残暴进谏,纣王仍依旧如故,不思悔改,后来竟将箕子关入大牢。周武王灭商后,箕子直言劝谏武王当行仁政,却不肯应武王的请求再次为臣。他出走辽东,并建立了 *** 国(据传此国是现在 *** 的前身)。相传他的子孙中支子仲封的在于邑,就合国名与邑名,自称鲜于氏。2、出自小数民族有鲜于姓。南北朝时,定州(今河北省)丁零族有鲜于氏。得姓始祖:箕子。据《 *** 谱·太原谱》载,商纣王有个叔叔名胥余被封在箕(在山西省太谷县东),称为箕子。纣王即位不久,箕子见他开始使用象牙筷子,就叹息道:“用了象牙筷,就要用玉杯来配,然后就会追求其他的珍奇物品,这就是奢华享乐的开端呀!国君一讲究享乐,国家怎么能搞得好呢!”后来纣王果然越来越荒 *** 残暴。箕子多次进谏,纣王听得不耐烦,干脆把他关起来了。周武王灭商以后,放出箕子,并向他请教如何才能得到商民的拥护,箕子认为应当施行仁政,用安抚的手段来争取民心。武王要封箕子为官,但是箕子不愿做周的臣子,就出走到辽东,建立了 *** 国。箕子的子孙中有个叫仲的,有封地在于邑,他将国名“鲜”字和封邑名“于”字合成“鲜于”二字为姓,称鲜于氏。故鲜于姓的得姓始祖是箕子。

七、鲜字的多音有几种

鲜(拼音:xiā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古字形从鱼从羊,羊肉和鱼肉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物,本义为新鲜味美。许慎《说文解字》则认为此字“从鱼,羴(膻的异体字)省声”,本义为鱼名,又指活鱼、鲜鱼,又指新杀的鱼鳖鸟兽,引申为新鲜、鲜明。以上义读xiān。“鲜”又假借为“尟”,读作xiǎn,表示少之义。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标签: 鲜于 拼音 怎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