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鱓怎么读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鱓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鼋怎么读
1、解释:俗称癞头鼋。爬行动物。背甲近圆形,暗绿色,有小疣。生活在河中。是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2、出自:《墨子·公输》“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3、释义: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百,鳄鱼多得天下无比。
4、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是与此同类。
5、译文: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就像彩车与破车的时候,楚国有云梦泽,犀兕、麋鹿满满的,江汉的鱼鳖鼋鼍为天下富裕,宋所为没有 *** 兔子鲫鱼的原因,这就像精美的和糟糠呢,楚国有高大的松树、文梓姬楠、豫章,宋国没有大树,这就像用锦绣和粗布衣服了。
6、我认为大王去攻打宋国了,这是与此同类。
二、“鱼”字旁加“单”是什么字怎么读找一个同音字。
鱓(shàn),字从鱼从单。“鱼”指“水生动物”,“单”意为“大力”。
“鱼”和“单”联合起来表示“一种有力的水生动物”。本义:水生的大力动物。特指:鳄鱼(古称“鼍”)。也指鳝鱼。古人以鳄鱼力大,故以其皮冒鼓,使鼓传达鳄鱼的力量,鼓励军士冲锋陷阵。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早期大墓出土有“鼍鼓”。先秦文献有“鼍鼓彭彭”。
同音字:善、扇、汕、膳、缮、擅、鳝等字。
1、善,汉语常用字,读作shàn,最早见于金文。其本义是像羊一样说话,有吉祥美好之义。从利他 *** 上引申为友好、擅长、赞许、容易等义。
2、扇子是引风用品,夏令必备之物。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竹文化、 *** 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历来中国有“制扇王国”之称。
3、擅是一个汉字,读音是shàn,意思是指擅自、长于、独揽、独特出群等。常用词有擅自,不擅辞令,擅壑专丘等。
4、鳝是一种鱼类,通常指黄鳝,形状像蛇,身体 *** 有黑斑,肉可以吃。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
三、三个鱼是什么字怎么读音
1、鱻(xiān),“鲜”的异体。古代指生鱼;新鲜、明丽的、(味道)美好、鲜美应时的食物。
2、犇(bēn),“奔”的异体字,意思是急走、跑;急着去做。
3、羴(shān),“膻”的异体字。羊臊气,羊肉一类的气味。
4、猋(biāo)本意是狗奔跑的样子;迅速;通“飙”,暴风、旋风。猋升(飙升)的意思是急速上升。
5、麤(cū),“粗”的异体。《左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粮则无矣,麤则有之。”鹿的品字结构意思是“粗”,
四、鱼单合起来怎么读
鱼单合起来读shàn。鱓,字从鱼从单。“鱼”指“水生动物”,“单”意为“大力”。
“鱼”和“单”联合起来表示“一种有力的水生动物”。本义:水生的大力动物。特指:鳄鱼(古称“鼍”)。也指鳝鱼。
古人以鳄鱼力大,故以其皮冒鼓,使鼓传达鳄鱼的力量,鼓励军士冲锋陷阵。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早期大墓出土有“鼍鼓”。
相关组词:蚖鱓、鱓更、蛇鱓、白鱓、鳅鱓、鼋鱓、黄鱓
五、鼋这个字怎么读
别名蓝团鱼、银鱼,绿团鱼、蓝团鱼、癞头鼋等,属于鳖科。英文名Asian glant Soft t *** tle
鼋是鳖科动物中更大的一种,背甲长33~47厘米,宽30~41厘米。背盘圆形,背甲外包有柔软的革质皮肤,呈灰色,平坦,裙边不发达。头小,吻突较短,鼻孔在吻突前端。四肢具发达的蹼,内侧三趾具爪。尾短,不露出裙边。头、颈可完全缩入壳内,四肢不能缩入。头部为灰褐色,具浅色不规则斑纹,颌黄白色,腹面白色。瞳孔椭圆形。
栖息于江河、湖泊中,善于钻泥沙。以水生动物为食。
行动迟缓,代谢低,耐饥能力很强,温度过高、过低均进行休眠 5-8月繁殖,上岸作穴产卵,每产30枚卵左右。产后用泥沙覆盖,2个月后自然孵化。
我国古代即开始饲养,常在庭院放养一两只。由于鼋的背甲骨板可以入 *** ,且肉味鲜美,遭到了大量捕杀,现在野外的数量已经不多。
国外分布于 *** 、马来半岛、孟加拉、中南半岛、苏门达腊、婆罗洲、菲律宾群岛、新内几亚岛;中国产于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海南、浙江、江苏等省区。
肉味鲜美,并为珍贵补品。现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有人工养殖。
鼋又叫沙鳖、蓝团鱼、绿团鱼等,是淡水龟鳖类中体形更大的一种,体长为80—120厘米,体重约50—100千克左右,更大的超过100千克。外形和常见的中华鳖很相似,浑身都被以柔软的皮肤,没有龟类那样的角质盾片,背、腹两面由骨板包被,左右两侧连结起来,形成一副特别的“铠甲”,但也与中华鳖有很多区别,除了体形较大之外,吻部极短,不象中华鳖那样长而尖。它的头部较钝、宽而较扁,鼻孔小,位于吻端,吻部较短,不突出。身体扁平,呈圆形,扁而薄,背部较平,背甲不凸起,呈板圆形。颈的基部和背甲的前沿较为光滑,后部有瘤状的突起。背部呈褐 *** 或褐绿色,头部、腹部为黄灰色,尾巴和后肢为黄灰色,后肢的腹面有锈 *** 的斑块。第三、第五趾的趾端具爪,趾间的蹼较大。 *** 呈灰黑色。
鼋在我国历史上早有记载,《录异记·异龙》中有:“鼋,大鳖也。”《尔雅翼·鼋》中也说:“鼋,鳖之大者,阔或至一二丈。”周穆王出师 *** 到达江西九江时,曾大量捕捉鼋等爬行动物来填河架桥,留下了“鼋鼍为梁”的成语故事。东汉时的许慎在《说文》中也指出:“甲虫惟鼋更大,故字从元,元者大也。”因为鼋的头颈后部常有疣状的突起,所以在我 *** 间还称它为“癞头鼋”,并认为其十分凶猛,可以伤人,因为它的力气的确很大,可以驮数百千克重的物体而依旧行动自如。在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第23回中,宝玉言语不慎,惹恼了黛玉,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忙向前拦住说道:“好 *** ,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事实上,鼋偶尔有伤人的现象并非出于本 *** ,而主要是为了自卫,尤其是对那些恶意在岸上围困和捉弄它的人,只要被它一口咬住,就会宁死不松口,而在通常情况下,它是不会主动向人进攻的。有趣的是,在水面上漂浮不动的人,有时会被鼋误认为是“ *** ”而撕咬,但在水中游泳的人却从未有被鼋咬伤的现象发生。
鼋在国外见于 *** 、 *** 等地。在我国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江苏、浙江(青田、桐乡)、福建和云南等地,安徽的鼋则可能于19世纪末期绝灭。江苏太湖以产鼋而著称,《太湖备考》中曾有“古为珍味,今太湖中有之,然不易得”的描述,无锡还有因为突出在湖中的地形酷似鼋头而得名的风景名胜“鼋头渚”,可以在此远眺和观赏湖中美丽的风光。
鼋栖息于水质澄清、流速较缓的江河或水库深处,不常迁移,喜欢栖息在水底.只有在其栖息地发生改变时,才会 *** 迁移,并有结群现象。鼋是夜行 *** 动物,常在晚上游到浅滩觅食螺、蚬、蛙、虾、鱼等动物,且食量极大,通常它能一次吃进相当于体重5%的食物,然后半个月内可以不再进食。捕食时,鼋会潜伏于水域浅滩边,将头缩入甲壳内,仅露出眼和喙,待猎物靠近时,发出致命攻击。鼋不仅能用肺呼吸,还能用皮肤,甚至咽喉吸氧,进行呼吸,正是这种特殊的生理功能确保了鼋在水底冬眠时不被淹死!每年11月鼋都会准时开始在水底冬眠,一直到翌年4月,长达半年之久,可谓“睡神”。而在夏秋季节鼋会每隔一段时间浮出水面进行换气。
浮出水面时一般都是头部朝下游动,但是在夏季有时也会头部朝上游动而浮起来,民间则认为这种行为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因此称其为“气象预报员”。它的牙齿锋利,主要吃螺、蚬、蚌和鱼、虾等,食量也很大,在 *** 季节至冬眠之前,一次进食量可达体重的3—5%左右。它还有极强的耐饥能力,被捕捉后常常先绝食10—20天,并且将已经吞食的食物都统统吐出来。
鼋在每年春季和夏季 *** 繁殖,雌 *** 大多在夜间上岸,到向阳的沙土地上掘穴产卵,每次产十几枚到数十枚不等,产卵之后用沙土盖好,还要在上面爬上几圈,作为伪装,然后从另一条路返回水中。由于鼋对于汛期内江水得涨落极为敏感,甚至似乎能够预知当年洪水的水位高低,如果洪水较大,就产卵于岸边的高处,反之就产卵于地势较低的地方,这也使得了解鼋的习 *** 的人们借此来判断当年洪水的大小,以便制订防汛的计划和措施。它的卵靠自然温度孵化,大约40—60天孵化出幼体。幼体出壳之后便自行爬到水中,先在浅水地带活动和觅食,体重达到1.5千克时再游到深潭中,俗称“沉潭”。大约长到体重为15千克左右时达到 *** 成熟。
由于人们长期大肆捕杀,加上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致使其数量急剧减少,目前除浙江的瓯江还有少量残存外,其他地区已经十分罕见,估计野外总数已经不足200只。
六、“鱓”怎么读解释
读音:shàn,“鱼”和“单”联合起来表示“一种有力的水生动物”。本义:水生的大力动物。特指:鳄鱼(古称“鼍”)。也指鳝鱼。古人以鳄鱼力大,故以其皮冒鼓,使鼓传达鳄鱼的力量,鼓励军士冲锋陷阵。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早期大墓出土有“鼍鼓”。
部首:鱼;四角码:26356;仓颉:nfrrj
86五笔:qokf;98五笔:qokf;郑码:RJKE
统 *** :9C53;总笔画数:23;笔顺:35251214444251251251112
又名鳝鱼。体细长呈蛇形,体长约20-70厘米,最长可达1米。体前圆后部侧扁,尾尖细。头长而圆。
释义是泥鳅和鳝鱼,泛指小鱼鲜。
关于鱓怎么读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