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筠筠怎么读的一些知识点,和筠读音是什么意思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温庭筠的筠怎么读
1、温庭筠(wēn tíng yún),出身没落贵族家庭,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或“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
2、因此得罪权贵,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
3、温庭筠精通音律,诗词兼工。温庭筠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其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
4、其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语言工练,清俊明快,是花间词派的 *** 作家,被称为花间鼻祖。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
二、筠怎么读
1、——以地名异读音佐证人名异读音
2、从小说《红岩》到 *** 《烈火中永生》,从歌剧《江姐》到电视剧《江姐》,江姐成为 *** 人坚贞不屈的楷模而家喻户晓,其创作原型——1949年11月14日牺牲于重庆解放前夕的江竹筠烈士也广为人知。
3、然而,但凡体现江姐本名“江竹筠”的语音传播方式,都要面对“筠”在yún、jūn两读中何去何从的困惑:电视片《 *** 传奇·烈火中永生》读作yún,电视剧《江姐》读作jūn……不少人以《现代汉语词典》为据——“筠yún<书>①竹子的青皮。②借指竹子。”“筠jūn筠连(jūnlián),地名,在四川。”认为江竹筠的“筠”只有读作yún,才符合比喻人品挺拔、坚韧似“竹”之义。
4、《辞源》亦如是说:筠,读yún(古时并无二音),本义为“坚韧的竹皮”。《礼·礼器》曰:“其在 *** ,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另“引申为竹之别称”,唐韦应物有诗:“青苔已生路,绿筠始分箨。”不难认定,衡量人名、地名的用字与读音正误,应以“是否符合所在名称本义”为基本尺度,即据“义”定字(音)。由此,“筠”在一般涉“竹”领域读yún是理所当然的。
5、且看:今江西高安市于唐武德七年(624年)由米州改置筠州,《太平寰宇记》称其“以产筠篁为名”(篁,竹林,并泛指竹子),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因与理宗皇帝赵昀之“昀”(yún,日光)同音而改称瑞州;今市人民 *** 驻地“筠阳镇”,也以产竹(筠篁)且位于锦江北岸得名。因此,无论古之筠州、今之筠阳镇,据义读“筠yún”顺理成章,被避讳的赵昀之“昀yún”也堪为佐证。
6、不过,“一般”总是相对“特殊”而言,1957年确定四川筠连县的“筠”读jūn即为特例,“筠”也从此成为多音字。筠连,唐之筠州、连州,前者“多筠竹”,后者“四面皆山,一色相连”,元代合并为“筠连”州,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为县。既然公认筠连之“筠”言其“多筠竹”,为何不能在普通话中读yún呢?若仅出于个别照顾边远地区的方言习惯,日后应有再商榷的余地。
7、古往今来,形成汉字异读的根源大致有二:或因汉字特点,如一音多字、一字多音(多音字)、一字多写(异体字)及异字通用(通假字);或因方言特点,如普通话的“异音字”在方言中往往变成“同音字”,南方方言尤甚。由此,地名中常见换“字”存“音”之举:福建厦门(市)的“厦”,早年写作“夏”(一说还用过“下”),明清时定为按闽南方言与“夏”同音的“厦”,1957年因厦门而为普通话“厦shà”增设异读音xià。
8、欲说人名,先谈地名——二者互为来源,读音纠葛相通,处理方式也可借鉴。江竹筠是四川人,必然按四川方言“均”“匀”不分、以“均(筠)”代“匀(筠)”的习惯用字、读音,其“筠”至今也是两读各有依据:在方言,若仿效本省地名“筠连”读jūn,正常如前车后辙、合情合理;在普通话,以“筠”涉“竹”而据义读yún,也是理直气壮、无可置疑。既然社会应用只能择取其一,就需要探讨此“筠”不同于彼“筠”的独到之处:
9、从存世的烈士遗物得知,“竹筠”并非江姐本名,此前写作“竹君”并用于她29岁生命的至少三分之二时间:图1——1941年( *** 30年)7月,×淞中国公学附属中学“查 *** 江竹君,年廿岁,四川富顺人,曾在本校高中一年级修业期满”的《证明书》;图2——同年9月8日,重庆中华职业学校颁发“ *** 江竹君,系四川省富顺县人,现在 *** 指定本校办理之会计职业训练班修业期满”的《证明书》。
10、竹君,兼有竹之筋骨、君子风范,作为人名已无可挑剔。江姐在成年之后由“竹君”改名“竹筠”,应视为易地从事 *** 的秘密工作需要:改换字形,书面上判若两人;字音不变,亲友、 *** 间交往依旧;至于字义,当时似无一并变化的考虑——古代涉“筠”词汇筠竹( *** )、筠筒(竹筒)、筠管(笔管)、筠箭(箭竹)之外,用“竹”与近义(竹皮)或同义(竹)之“筠”组词,不像深思熟虑的结果。
11、今日“筠”的读音分歧,应为源远流长的方言使然:“君”“筠”韵母相同,在四川方言的读音难分伯仲,而普通话则要通过正音使两者明显区别。老一辈语言文字学者有话,自古换“字”容易改“音”难:江西会昌县筠jūn门岭,地处赣、粤、闽交通要冲,先以驻军得名“军门岭”,后因物产筠竹改“军”为“筠”。可是,先来的“军jūn”口口相传、根深蒂固,后到的“筠”纵有字义“筠竹”支撑也难以读yún。
12、既然江竹“君”——江竹“筠”一脉相承,不妨借鉴地名中的“夏”门——“厦”门、“军”门岭——“筠”门岭方式:字音从前者,字形从后者,作为人名的特例处理。即:为避免 *** 江姐的本名前后读音各异,宜尊重本人生前初衷与习惯,以江竹筠之“筠”照旧读jūn告慰英灵。
三、人名中的“筠”怎么读
1、筠是一个汉字,读音为yún; jūn。意思:
2、(1)古州名 [Jun prefect *** e]。
3、(2)唐武德七年置。以地产筠篁得名。辖境约当今江西省高安、上高、新昌等县地。
4、1唐羁縻州,其地即今四川省南部的筠连县。
5、(1)形声。从竹,均声。本义:竹子的青皮;竹皮。
6、(2)同本义 [ *** ooth hard skin of bamboo]。
7、(3)又如:筠管(竹管);筠筒(竹筒);筠窗(竹窗);筠梯(竹梯);筠席(竹席);筠床(竹床);筠纸扇(竹柄纸扇);筠帘(竹帘)。
8、(5)又如:筠溪(竹丛中的流水);筠斑( *** );筠廊(竹丛中的回廊);筠筒(竹筒);筠管(竹管,多用以指笔);筠笼(覆罩在香炉上的竹笼)。
9、(7)人名用字,例:唐代诗人温庭筠。
四、温庭筠的“筠”字怎么读
1、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词人。温庭筠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
2、其词更是刻意求精,注重文采和声情,成就在晚唐诸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被尊为“花间派”之鼻祖,对词的发展影响很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3、温庭筠在词史上的地位极冲拿高。其词上承知族南北朝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散猛搭的重要标志。后世词人如冯延巳、李煜、欧阳修、柳永、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陆游、吴文英等都深受温庭筠的影响,甚至视温庭筠为偶像级人物。
4、温庭筠”的读音是wēn tíng yún。
5、温庭筠名字的含义就是“庭院中的竹子”。读jūn的只是作为地名。
6、温庭筠,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天山西省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jiàn)助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袭告枯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监(jiàn)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友雀政有所反应。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拍洞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有《花间集》遗存。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其词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
关于筠筠怎么读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