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况姓氏怎么读,以及况氏字辈排行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一、况怎么读
1、(1)(形声。从水,兄声。本义:寒冷的水)
2、况,寒水也。--《说文》。段玉裁注:"未得其证。…古矧兄、比兄,皆用兄字;后乃用况字,后又改作况。"
3、(3)情形,景况(侧重于整个事物的概况)
4、乱况斯削。--《诗·大雅·桑柔》
5、客有问雁山游况者,聊以塞责,不足观也。--韩愈《雁山杂记》
6、(4)又如:况味(境况情味。有时专指境遇);闲况;状况;实况;战况;情况;盛况
7、(5)兄。如:况老(方言。称哥哥);况汉(方言。称哥哥)
8、(6)姓。起源于周代,以封地名为氏。在周朝初年,舜(黄帝的第八代子孙)的后人虞公烈被封于况地(今山东省境内),他的后代子孙便以封地名"况"作为姓氏,称为况氏。后来改为况,称况氏。这是况姓的主要起源,真正的得姓始祖。况姓在中国分布较广,湖北、江西、四川、重庆等省市都有分布,该姓氏历史悠久,名 *** 较多,明朝况钟,开国将军况玉纯,况开田等。
二、况姓怎么读
况氏由姚姓而来,最早源自西周,以封地名为姓,得姓太始祖为况烈。据《中国四百大姓》一书中所载,在2012年中国姓氏人口排名中位于第351位,况姓人数为12.4万,分布在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云南、四川、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等地。其中江西是况姓发祥地,约占况姓总人口的40%以上。
况氏是古老的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 *** 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 *** 省也名列之一千零四十三位,望族出九江郡庐江郡等。
况姓为源流单一,人口稀少,呈现明显地域特色的姓氏,有着大聚居、小分散的地域分布特点。况氏得姓祖为况烈,况氏目前可考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南朝宋何承天(370年-447年)所撰《姓苑》。
唐贞观初年,况氏十八世祖昌伯公封于洪州(今江西南昌),距今1400年左右,自此况氏在江西繁衍开来。现在(2009)全国况氏约12万人左右,均为昌伯公后裔,6万左右依然生活在江西省。
三、况在姓氏中读什么
2.况姓的读音源自古代汉语发音规则,至今仍被保留。
3.况姓是中国常见的姓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4.况姓的读音相对固定,不受地域或方言影响。
5.在中国,姓氏的读音通常保持稳定,况姓人士也坚持正确发音,以维护姓氏尊严。
6.况姓历史上有许多著名人物,他们的事迹被后人铭记。
7.况姓不仅 *** 家族血脉的延续,也富含历史和文化内涵。
8.正确发音况姓是对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9.总之,况在姓氏中读作“kuàng”,这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读音,况姓人士应自豪地传承和弘扬家族文化。
四、储做姓时怎么读
姓源出有二:1、源自上古有储国,国人以地名为氏。相传上古时有储国,储国人的后代以国号地名“储”为姓,称储氏,世氏相传。
2、源出以祖(王父)名字为氏。据《风俗通义》载,春秋时期,齐国有大夫字储子,曾与孟子相交。储子的后代很昌盛,其支孙以祖字“储”为氏,可证储氏家族最早的渊源是在齐、鲁一带,是今天储姓的来源。又,春秋时期齐国有储君,后代以王父名“储”为姓。
得姓始祖:储太伯。根据历来姓氏学者考证,我国的储氏是齐国和孟子结交的储子的子孙。关于这段源流,《姓氏考略》和《千家姓查源》上也有记载。储姓家族历史悠久,是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已出名了,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晋以后称盛于江南各地,尤其是现在的江苏省南部境地,储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望族居河东郡(今山西省夏县北)。储氏后人尊储太伯为储姓的得姓始祖。
宋代学者,在朝廷做官,为官有惠政,曾得朱熹的赞赏。他从书本上得到治理下的道理,又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他又一心为民,这样,就取得了很好的政绩,为百姓带来许多好处。当时的大哲学家朱熹,非常夸奖他。
字朝珍,南直隶颍州(治今安徽省阜阳)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十七年(1504年)任新乡县(河南省)知县。正德六年(1511年)八月知州储珊主修《颍州志》脱稿,共6卷。
字同人,清朝宜兴人。自幼好学,精通经史。早年无意仕途,以制艺为业。直到60岁,始领康熙乡荐,一试礼部不遇,遂闭门著书。著有《春秋指掌》30卷,《在陆草堂集》六卷。选编《唐宋十家文全集录》51卷。
储光羲(约707-约763),祖籍山东,迁居江苏丹阳。出身官宦之家,勤学聪慧。开元十四年(726年)20岁左右的他中进士,授翰林,历任县尉、监察御史等。安史之乱起,叛军陷洛阳,他不得已受伪官,因之而被系狱,约于宝应二年(763年)平乱后遇赦,被降职流放客死岭南。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时,诗风质朴、古雅,富有民歌风韵。后人常将其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著作有《九经外义疏》20卷等,皆失传,诗文集70卷仅存诗集5卷,《全唐诗》辑为4卷。
北宋晋江人,字彦伦。崇宁(1102-1106年)间进士,历任龙溪县丞、甯德县令,皆有惠政,民为其立生祠。後为贺州通判。著有《玉泉集》。
字思弼,号赤岩,宋元祐三年(1088年)进士,官台州刺史,任满后定居宁海。宁海谱上代追溯到曾祖千七公储旻。据宜兴谱记载,储旻系储光羲12世孙,这一点两谱一致,证实储尹之为储光羲15世孙。另外对储尹之堂兄储兴之系下的19世储宁七、储宁八的迁徙记载,两谱亦可找到吻合点。
宜兴人,清代学者。乾隆皇帝时的进士,在河南郑州任知府,他博览经史, *** 淡泊,为官顺应天意民心,老百姓感到很自在,他自己也有时间著书立说。
江苏宜兴人,1932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1933年起,在南京《 *** 》任副刊编辑。193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作研究工作,回国后,先后任《 *** 》撰述、编辑,复旦大学教授, *** *** 学校研究员在桂林《力报》任主笔。 *** 34年春,在湖南辰奚“中国晨报”任主笔。日军侵占桂林后,在重庆创办《客观》周刊, *** 35年春赴上海,创办《观察》半月刊,任社长和主编,同时兼复旦大学教授。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历任国家出版总署专员,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出版总署发行局副局长。1957年任《 *** )总编辑。储峰男,1939年5月生,上海人。主任医师。1966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现任 *** 县卫生局局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全国农村基层 *** 会主任 ***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慢 *** 肝炎防治研究中心 *** 兼市郊分中心主任 *** 。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 特殊津贴享受者。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30多年,在流行 *** 出血热(肾综合症出血热)课题研究中,首创“四个三”诊断要领,形成了一整套以临床、免疫和 *** 为中心的诊治体系。获上海市首批医学领先学科——流行 *** 出血热诊治特色专科;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使病死率降低到1.7%—2.3%。抢救成功率处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肾综合症出血热 *** 的基因检则 *** 及检测试剂盒”2项发明专利已通过国家专利局初步 *** 合格,首批已应用于临床实践;撰写并发表在省市级以上 *** 上的 *** 、论著和译文140余篇;1991年“环磷酰胺、丹参、平衡盐液治疗流行 *** 出血热”等科研项目被县科委评为科技成果一等奖,被县科协2次命名为县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县级先进2次,并连续获县卫生局记大功行政奖励4次,县“百件好事奖”3次;1 993年被县 *** 评为十佳标兵;1991年和1994年被县委县 *** 命名为拔尖人才;“流行 *** 出血热的早期诊断、发病机理及治疗研究”、“肾综合症出血热 *** 基因检测 *** 的研究”、“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汉坦 *** 的检测研究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特殊项目检测在 *** 地区推广应用研究”等分别获上海市和 *** 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三等奖5次。专著《肾综合症出血热》。储国余男,1937年8月生,江苏宜兴人。教授级高工。 *** *** 员。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动力系。原任电力部西南电力设计院院长,现任中国电力建设工程咨询西南公司总经理,西南电力设计工程公司总经理。兼任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总公司(集团)董事长;四川省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动力工程学会、电工技术学会、咨询业协会和四川省工程咨询协会付理事长等。一直从事电力设计技术管理和组织领导工作,任院长十多年来,在 *** 和经营管理工作中,以科技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强化内部管理,转换经营机制,提高了整体素质和活力,使该院勘察设计工程产值和利税每年增长,共有38项工程勘察设计,74项重大科研成果分获国家级金、银、铜质奖或省、部级优秀奖,该院三次荣获中国勘察设计综合实力“百强单位”,两次被电力部,国家电力公司授予“双文明单位”和被四川省委、省府授予“省级更佳文明单位”称号。个人被四川省人民 *** 授予“重点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负责领导完成的“旋转喷雾烟气脱硫试验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个人享受 *** 颁发的 *** 特殊津贴。
五、百家姓中有没有 况 这个姓
1、出自姚姓,起源于周代,以封地名为氏。在周朝初年,舜的后人被封于况地(今山东省境内),他的后代子孙便以封地名“况”作为姓氏,称为况氏。后来改为况,称况氏。这是况姓的主要起源,真正的得姓始祖。
2、出自三国时期有蜀国名人况长宁之后。据《蜀志》载:“汉有况长宁。”他的后代就沿袭况姓,称为况氏。实为况氏十四世分支祖。
3、出 *** 黄姓所改。明代苏州知府黄钟,官至礼部仪制司郎中,他请示天子要求恢复祖姓况氏。帝感其敬祖,不仅允许他改姓,还特意奖励了他。黄钟就成了况钟,他的后人世代相传的姓氏就是况氏了。实为四十九世分支祖。
况氏名人三国时见于四川,原汉蜀之地,但在宋、元、明、清之时,多出现在江西、安徽、广西一带。
从历史资料上考证,况是“况”(左边是三点水旁)的俗字,我国有姓况的人,也有姓况的人。况氏和况氏,虽然写法上有一点之别,但论起源流,确相通脉,原来是一家人。我国的况氏家族,主要有二支源流组成。一支是“以王父字为氏”,这支况氏发祥于距今1700多年前的四川,是三国时期蜀汉名人况长宁的后裔,故况长宁就是蜀地况姓的始祖。始于四川的况氏,到宋、元、明之际,却大量出现于江西省境内,并且以江西高安为中心。还有一支则是“改姓而来”。据《姓氏考略》记载,到了明朝永乐年间,被称为千古良吏的典范的苏州知府况钟,本姓为况,随养父姓黄,后来又改为姓况的,这样看来他就是另一支况姓子孙的 *** 。
(〈周朝〉山东→河南→〈晋朝〉江苏→浙江→〈唐朝〉江西→〈明朝〉湖南→〈清朝〉广西、贵州、重庆、湖北等地部分况氏的迁徙)得姓始祖烈公,受封于况,子孙以国为氏,始居水北(山东)。十八传为昌和公,仕唐,食邑江西洪都府丰城之曲江,居水南。后析居南昌之西山(新建县)。三十四传至政公,为河东节度使,唐宣宗李忱大中年间(847-859)食邑于江西筠州府高安之 *** 湖。政之孙国用析居上高之青城(大塘)。至四十四传景仙,宋徽宗赵佶政和年间(1111~1118年)又自青城析居瑞州府高安之云岗(老屋况村)。然后迁南方诸省。
况姓在 *** 和 *** 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新编况氏族谱》(续 *** 《续江西谱》)记载,况姓始于周朝始祖受封于况,以封为姓。封地在今山东省境内,其后代以封地名为氏姓,称况氏,然后迁浙江,再江西,并望于江右。另一支况姓起源于三国时候,有个名人叫况长宁,他就是况姓的始祖。况长宁是四川人,所以见于古 *** 载的况姓,起先都见于四川,而到了宋、元、明朝时候,况姓多见于江西了,那时江西也是个文人墨客集萃之地,况逵、况文、况真等人,就是江西的才学出众之人。现况姓主要分布在江西省高安市、上高县、靖安县。况姓另外一支来源是;是我国古代三大清官之一,况钟,况钟是江西靖安县人。况钟本姓为况,随养父姓黄,后来又改为姓况的。从况逵、况文、况真、况暹、况叔祺等名士的事迹,便可以一目了然。况是以江西为中心的名姓。从历史资料上考证,况是“况”的俗字,我国有姓况的人,也有姓况的人。况氏和况氏,虽然写法上有一点之别,但论起源流,确相通脉,原来是一家人。况姓望出筠州府(瑞州府)(今江西省高安市)。
(生卒不详)字肩吾。元朝安徽庐江人,寓居江西高安。少时勤奋读书,有救世济民之志。这时科举罢废,遂以吏职求仕。至大二年(1309)任广西道廉访司书吏。泰定(1324——1327)末任光泽县尹。下车伊始,即以重法绳治豪绅,使其不敢为非。又提倡文教,兴建云岩书院,招集诸生讲学。有兄弟二人争田,则以《诗经·伐木》喻之,亲自讲授亲友和睦之道,二人感动,和解而去。改高安县尹, *** 境内冤案,百姓立碑传颂政绩。元统二年(1335)擢庆元路提官。
文章分享结束,况姓氏怎么读和况氏字辈排行的 *** 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