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姚鼐怎么读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鼐在人名中读什么,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姚鼐怎么读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一、姚鼐辞官的直接原因
1、一个顶带五品纂修官,翰林院庶吉士。正值人生中年,又在参与《四库全书》编修这个巨大工程,可谓风光无限,他在编修中途以疾告退,而他去世时85岁,身体健康应该不是原因。
2、退了后,钦加四品顶带外加二级。近来,国内也有学者对姚鼐为什么辞官进行探讨。
3、形成的意见是:一、与纪昀观点不一致,纪昀主张秦汉学派,姚鼐倡导宋儒学派。
4、二、姚鼐为了“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而致力于振兴桐城派文学,不与纪昀合流而拂袖而去。
5、学派之争不是辞官理由,即使再大的矛盾上头还乾隆爷呢,振兴桐城文学不是理由,况且编纂《四库全书》任务之艰巨,这时中途辞官,不合常理,乾隆爷怎么就同意了?!这里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
6、顺治五年1 *** 8年始,清朝各地方府学县学前都置有一块石碑,这块石碑不是竖栽而是横躺,故叫做“卧碑”。卧碑镌刻三条禁令。“
7、之一,生员不得言事。第二,不得立盟结社。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8、欲夺其族,先忘其史。清廷为了长治久安,雇用了纪昀等一批 *** 文人,组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对中华传统文化侵噬,就是《四库全书》纂修,在纂修过程中,发生了所谓的秦汉与宋儒之争,并不是什么学术之争。
9、在编修时,纪昀主张秦汉以前的史料不作改动,姚鼐主张唐宋以前的史料都不能改动。 *** 先生说:“《四库全书》大抵非删则改,语意全非,仿佛宋臣晁说之,已在对金人战栗,嗫嚅不吐,深怕得罪似的了。‘贼’、‘虏’、‘犬羊’是讳的;说金人的 *** 掠是讳的;‘夷狄’当然要讳,但也不许看见‘中国’两个字,因为这是和‘夷狄’对立的字眼,很容易引起种族思想来的。”这是为了一个 *** 需要,剔除对清廷不利文化因素,结果使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四库全书》里都改为:“ *** ,疑是地上霜。 *** ,低头思故乡。” *** 熟读廿四史对《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周书》、《辽史》等没作评注外,其余都下了评注,他也认为许多史料不是客观真实的。
10、先讲述一个在编修《四库全书》时,发生一件鲜为人知“舒黄文案”,事情是这样,说来也凑巧,有一个黄州 *** 员,在姚鼐手下工作,他在誊写苏轼贬齐安时,大概是爱乡情结,他看别人在篡改,他也在齐安前面加个黄州二字,舒州有齐安,黄州也有,而这个事情恰恰被姚鼐发现了。在编修时,先前有个规定凡涉及人物、山川、事件不予改动,随意改动的是要治罪的。
11、这个 *** 员急了,找纪昀帮忙,本来纪、姚之间就有分歧,趟上这个事,纪昀觉得机会来,马上支持这个 *** 员的改动。于是舒、黄之争就开始了,争论越来越激烈。
12、姚鼐以拜戴震为师名义,想得到他的支持,遭到戴震的婉言谢绝。这件事碰巧传到和珅耳里,并且有人说纪昀得了黄州这 *** 员的好处。和珅与纪昀以前就有矛盾,和珅觉得整纪昀的机会来了,于是把这件事上报给乾隆爷,乾隆说这事还了得,查!并派和珅去查,不知谁走漏了风声,纪昀连夜叫人把苏轼在舒州齐安都改成黄州,连苏辙的诗文涉及到舒州齐安的一起改成黄州,甚至连文中地点都进行了改动,并将原著全部烧毁。第二天,和珅带人去查,原著没啦,证据全毁,这事又报到乾隆那里,和珅是乾隆铁杆,纪昀目前正需要,眼看这件事不好办,纪昀见势说了一句:姚鼐把桐城的人文历史写得太多,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
13、这又勾起了乾隆对桐城人的往事回忆,桐城的左光斗、方以智、戴名世等都是不合清流的,就想拿姚鼐治罪,但理在姚鼐这边,乾隆是心知肚明的,况且,姚鼐在天下文人心目中影响非常大,乾隆正在左右为难时,姚鼐心里明白卷入这场 *** 斗争对于他来说风险系数极大,前面有戴名世的例子,他又想到《四库全书》在编修中,把有的史料改得面目全非,而他在这场 *** 图谋中,感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又不想把自己名字留与后人诟病,所以就提出了以疾告退,这场“舒黄文案”就这样被压下去了。
14、也许有人说你是在杜撰的,其实故事内容是我外祖母告诉我的,她是方氏后人, *** 方在朝是桐城讲学,祖父方茂岩是登仕郎,在桐城县当过师爷。白天给我讲的时候,还把门关上说道:“大路说话,草窝里 *** ,小孩子不要这话在外乱说,说了要杀头的”。
二、桐城派三祖名字怎么读
1、方苞的读音是fāng bāo,刘大魁的读音是liú dà kuí,姚鼐的读音是yáo nài。
2、桐城三祖为桐城派早期三位重要作家,分别为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为桐城派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方苞(1668-1749)清代散文家。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五十年,被牵连进戴名世《南山集》案入狱。赦出后隶汉军旗籍,入直南书房。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曾写《狱中杂记》,揭露当时司法 *** 的黑暗与残酷,具有现实意义。
4、方苞治学宗旨,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尊奉程朱理学,日常生活,都遵循古礼。为人刚直,好当面斥责人之过错,因此,受到一些人的排挤。方苞首创“义法”说,倡“道”“文”统一。在《史记评语》里说:“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以义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
三、姚鼐的读音
1、姚鼐(1732年—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2、姚鼐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乾隆二 *** (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 *** (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辞官。嘉庆二十年(1815年),逝世于钟山书院,享年八十五岁。
3、清 *** 学虽处官方哲学地位,但乾嘉时期学界主流却是汉学,考据之风弥漫学术界的上空,理学相形见绌。姚鼐作为乾嘉时期的桐城派殿军,始终以程朱理学为治学大归,认为程朱之说最能继承孔孟之说,所以在汉宋之争趋激烈之时,极不满汉学家对程朱理学的讥讽。
4、在四库馆时,以笃守桐城家法而尊宗程朱的姚鼐在汉学大本营的四库馆内与同僚有着不同旨趣的学术宗尚,学术上的分歧争论使其最终激流勇退,讲坛教学。
四、登泰山记作者怎么读
1、登泰山记作者姚鼐读法:yáo nài。
2、姚鼐(nài)(1732年—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3、姚鼐治学以经学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他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
4、《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5、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同时穿 *** 对泰山特点的记述和对所见景观的描绘。正文共五段。之一段先从地理环境落笔: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济水东去,名山傍水,分外壮观。“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的两个“皆”字,顿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
五、姚鼐的读音 姚鼐是谁
2、姚鼐(nài)(1732年—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姚鼐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乾隆二 *** (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 *** (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辞官。归里后,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 *** 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 *** 。嘉庆二十年(1815年),逝世于钟山书院,享年八十五岁。
姚鼐怎么读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鼐在人名中读什么、姚鼐怎么读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