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则勿惮改怎么读,以及惮改怎么读拼音怎么写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一、文言文,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用汉语怎么写
1、全句是:“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意思是: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也不会扎实。做人重要的是诚实、守信用。不和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3、另:“无友不如己者”还有这样解释的:没有哪个朋友不如自己的。(应该谦虚地向他们学习)
4、区别在于:“友”是作动词“交朋友”,还是作名词“朋友”。
二、过则勿惮改怎么读
1、【拼音】guò zé wù dàn gǎi
2、【释义】过:过错,过失,此处用作动词;惮:害怕,畏惧。这句话的意思是:犯了错误,就不要害怕去改正。
3、【例句】前者躲避现实,有点“明哲保身”的味道;后者也还看不见“过则勿惮改”的勇气。——谢觉哉《反省》
4、【出处】《论语·学而》:“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5、【释义】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内心就不会尊敬自己、尊敬别人、尊敬学问;学习的过程是学、用相辅相佐,如果没有恳切庄重的诚心,所学所知很容易变迁而逝,无法给我们的生命带来真实的体验受用;忠信是我们学而习之的基石,没有任何朋友不如自己,反之如果觉得别人都不如我,一定是傲慢遮蔽了心灵的双眼;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三、"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是什么意思
1、意思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2、出自《论语·学而篇》: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3、译文: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也不能巩固。要坚持忠诚和信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4、忠信,在古书当中有说到,“百行之主”,你所有的行为都要合乎忠信的这种存心。你做的时候“忠”,尽心尽力;“信”,诚信、守信。所以德行,都是要从忠信的精神当中做出来的。
5、《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 *** 及其再传 *** 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6、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四、"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怎么翻译
翻译:行事当以忠信为主。你能不友爱身边不如你的人吗?即使他们有了过错,也不要害怕改正。
出自:《论语·学而之一》、《论语·子罕第九》。
原文:《论语·学而之一》: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又《论语·子罕第九》: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孔子说: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也不会固守。做人重要的是诚实、守信用。不和自己志向不同的人做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2、孔子说: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做人的道理,也不能固守。行事当以忠信为主。你能不友爱身边不如你的人吗?即使他们有了过错,也不要害怕改正。君子要择善固执,忠于事,信于人。
无:同“毋”,不要、禁止之意。友:名词作动词用,交朋友。
南宋时朱熹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佑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北宋 *** 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孔子学说在中国周边地区,如: *** 半岛(汉代传入)、日本(唐代定型)、 *** (宋明传承)等地,都有及于深远的精神影响,形成了 *** 儒家文化圈。
从2004年开始,中华人民 *** 国在借鉴英、法、德、西等国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 *** 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几年来,孔子学院建设快速发展,截止2012年,已在10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0所孔子学院和500多所中小学孔子课堂。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 *** 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
五、不重则不威,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慎终追远
1、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3、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重,是指庄重自持。意思是如果一个君子不庄重自持,就没有威严。这里的重,是从言、行、貌、好四个方面来体现,比如言,是指一个人讲话,言语是不是庄重的;行,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庄重的;貌,是指一个人的外貌,一个人穿衣打扮所呈现出来的样子是不是庄重的;好,是指一个人的爱好、喜好,是不是庄重的。
4、 我们在生活中离不开言行貌好这四个字,因为我们每天和人打交道都要讲话,每天做事情都会产生行为,每天穿衣打扮都是貌。其实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一个庄重之人的言语和行为很沉稳,而心 *** 浮夸之人的言语和行为很夸张,让人看着就没有安全感,不踏实。再比如庄重的人不会穿得过于花哨,不会把自己打扮得很另类。同样从一个人的喜好中,也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否是庄重之人。所以从言行貌好这四个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人平时的品 *** ,看到一个人是否庄重自持。
5、 我们再来看君子不重则不威。一个人只有是庄重的,才会有威严,有了威严,别人才会产生信心。所以在生活中,如果有的人行为不得体,我们会说请您自重,就说明这个人的行为太过于轻浮。一个人只有在庄重自持时,威严才会体现出来。所以我们要自修自重,要自我修行,让自己的言行貌好都是庄重的,这时别人才会敬重我们,我们的威严也才会体现出来。
6、 如果我们自己不自修自重,我们的所学就不坚固。因为我们每天学习圣贤文化,讲仁义礼智信,讲庄重和威严,可是自己并没有真正去自修,这时学来的就只是纯知识和理论,并没有转化成自己的智慧,学业又怎么会坚固呢?所以学习圣贤文化,是自修自证的过程,我们不仅要学,更要去习,它才能变成我们自己的智慧,这时学习才就是坚固的。所以要想让我们所学坚固,必然要自修自重,让我们的言行举止都要庄重自持。
7、 “主忠信”。这句话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常有两种解释。之一种解释是把主忠信放在之一句,即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意思是如果我们内心主忠信,我们就会自修自重,就会实践和应用,这时我们的威严自然就会得到体现,所学也会变得坚固。所以内心主忠信,是我们修正的方向。第二种解释是把主忠信放在第二句,即“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之一层:当我们内心主忠信,我们会去选择和自己同频同类的人交友,不会和不忠不信的人交友。第二层:当我们内心主忠信,我们不会有那么多分别,不会认为有哪些朋友不如我们。
8、 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时把忠信二字去掉,我们去看别人的优点,我们会发现这个人可能学识不如我,但是力气比我更大;这个人可能技能不如我,但是做饭比我更好;这个人管理能力可能不如我,但是财务比我更好,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从每个人身上都可以学到优点,都可以看到他本来的光芒。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无友不如己者,其实就是把自己的胸怀扩得更大,我们是有仁爱之心的,我们是谦逊有礼的。
9、 “过则勿惮改。”惮,是害怕、畏惧之意。有了过错,千万不要害怕去改变,因为人的一生都是在不停地改过和修正自己。我们之前讲过,曾子到七十一岁时,说自己这一生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临终之时还在想,自己这一生哪里做得不足,想到自己没有做过大夫,就让 *** 换掉了自己身下华丽的席子。
10、 古人修身的学问正在于此,都是用一生不停改过和修正自己,所以我们也是一样,这一生都要自修自证,不停修正自己,脚踏实地,做一个躬行君子,让自己走向圣贤之路。所以整句话都在告诉我们君子不重则不威,我们这一生的功课就是主忠信,自修自重,如此我们才会有威仪,有了威仪别人才对我们产生信心,产生了信任,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去泛爱众。否则如果我们不懂得自修自重,没有威仪,别人就不会相信我们,这时即使我们想要帮助别人,也没有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帮助,因为人家看到我们的行为,就知道我们修得如何。
11、 在生活当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比如有的人会说,其实我很想帮他,可是他就是不听我的。其实是因为我们所学不坚固,没有去习和行,这时没有威严,就无法让别人产生信任。所以我们要去主忠信,自修自重。
12、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的学术,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之一个字是忠,之前讲过为人谋而不忠乎;第二个字是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第三个字是孝;第四个字是恕。这章是在讲孝,我们再回到这句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指在父母临终之时办的丧事,要守丧。追远,指祭祀先祖。意思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懂得慎终追远,民风就会变得淳朴。
13、 古人说行孝有三。一、生则孝,就是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们要懂得孝顺父母。二、慎终,父母临终之时我们要办理好丧事,并且守丧。以前古人是守丧三年,这三年所有事情都不做,到了现在这个时代,虽然时间上不合适了,但是道理是相通的。比如孔夫子去世之时,曾子守丧三年,还有另外一位 *** 叫子贡,守丧六年,这都是一种追思,表达对老师深厚的感情。三、追远,我们要懂得时常去祭祀已故的祖先,包括到现在还有很多地方有祭祀的习俗,比如很多地方在清明节、七月十五、寒衣节,包括春节,正月十五这天,都在祭祀先祖,这些都是慎终追远。之所以慎终追远会让民风变得淳朴,是因为我们怀念祖先,回忆过去的事情,会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14、 我们再来讲讲追远。比如小学课本里让孩子学习烈士的精神,就是一种追远。比如学习雷锋叔叔的奉献精神,学习董存瑞叔叔的精神,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包括现在很多讲述 *** 战争,中华民族伟大壮举的影片,都是一种追远。包括我们去读《中华上下五 *** 》,看书中给我们留下的文化、历史和伟大的精神典故,也是在追远。再比如我们现在正在学习的圣贤文化,以及我们去 *** 孔夫子,都是一种追远。所以追远就是感念我们的先人,带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带给我们的回忆、奉献和精神,让我们现在还可以吃水不忘挖井人。
15、 如果没有一代代圣贤给我们留下文化,我们的精神将是空虚的,内心是没有光明的;如果没有我们的祖先一代一代奋斗和耕耘,也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衣食住行;如果没有我们的父母,我们就不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所以这些都是让我们去追随,让我们懂得去感恩。当我们有了这种追思的信念和感恩的想法时,我们的民风自然就会变得醇厚淳朴,因为我们内心怀的是感恩之心,其实也是在滋养自己和培养我们自己的德行。
则勿惮改怎么读和惮改怎么读拼音怎么写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