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葰怎么读?柏忌怎么读

牵着乌龟去散步 怎么读 6

很多朋友对于柏葰怎么读和柏忌怎么读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清朝官员柏葰是怎么死的
  2. 古代怎么处置科举违规

一、清朝官员柏葰是怎么死的

1、自从科举 *** 诞生以来,就对中国的社会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古代被人们认为是“取士大典,关系至重”,所以历朝历代以来对待科举 *** 都是非常看重的,同时对于科举舞弊的行为也是严加 *** 的,一经发现都是处以极高力度的惩罚。就比如说明朝时期的才子唐伯虎,便是这项 *** 下的牺牲品。

2、唐伯虎生来才华横溢,从参加科举时起便是一番风顺,在中了“解元”之后又中“状元”,但是却被人指控说 *** ,在一番彻查之后,经过没有发现他 *** 的真实证据,但是依然被革去了功名不得再参加科举,让唐伯虎从此永绝仕途,可见古代对于科举舞弊的惩罚力度之大。

3、在查无实据的情况下尚且如此,那在查有实据的情况下,惩罚力度自然就更大了,甚至于连一品 *** 也会被皇帝钦令 *** ,最为典型的就是清朝的柏葰。柏葰虽然是一个满人,但却是扎扎实实通过科举而走上仕途,具备有真实学问的人,他在道光六年考中了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并且仕途走得是一帆风顺。

4、到咸丰六年的时候,柏葰已经成为了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咸丰八年更是成为了正一品的文渊阁大学士,在整个清朝都已经算得上是有数的 *** ,同时以文渊阁大学士的身份去掌管顺天乡试,也就是士子考取举人的主考官。

5、通常来说担任科举 *** 的主考官,对于官员本身是很有好处,几乎没有坏处的,这样可以给自己收下很多 *** ,只要是在这一次 *** 考中的士子,那都是主考官名义上的 *** ,同时又不会得罪什么人,可谓是有利无弊,然而柏葰却硬是因为这一次主考而犯了事,最后还因此而被 *** 了。

6、原因也非常简单,因为柏葰在这次主考中确实是触犯了法律,同时他又得罪了人,而且得罪的人还不少。科举主要是为朝廷选取人才的,能够被选取的基本上都是人人尊重的有识之辈,但是有一个叫做平龄的纨绔子弟,从来就没有认真读过书,整天就是在街上提着鸟笼子瞎逛,除了自己的名字就不认识几个字的人,也在这次乡试中考中了举人。

7、这家伙高兴得到处炫耀,结果就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直接就去告诉了御史,御史立马上奏皇帝,这次乡试的卷子全部被彻查,结果发现有五十多位已经录取的举人,那卷子都写得一塌糊涂,甚至于八百多字的文章中,就有三百多个 *** ,这让咸丰皇帝大怒。

8、作为主考官的柏葰以及所有牵涉此案的官员全部被革职,还有的就直接被处死了,但是咸丰并不忍心杀柏葰,于是柏葰在监狱里住了半年多,认定自己肯定不会死,以至于在被推出去行刑前,还嘱咐前来告别的妻子说:“回家打包好行李,我肯定不会死的,皇帝是不会杀我的”。

9、当然奇迹并没有出现,柏葰过一会就被 *** 了,事实上他之所以认定咸丰不会杀他,那也是很有道理的,两人之间感情很深,咸丰也确实没有想要杀他,还想要找借口将他给放了出来,但是柏葰得罪了一个叫做肃顺的大权臣,肃顺在朝堂上强烈将柏葰给“明正典刑”,其他群臣没有一个敢站出来反对,咸丰在无奈之下也就只能下令将柏葰给杀掉了。

二、古代怎么处置科举违规

1、中国古代的“殿举”、“罚科” *** ,是科举 *** 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举 *** 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五代及宋元时期称为“殿举”、“殿罚”,明清时期称之为罚科,指科举时代对违规、舞弊或文理纰缪者暂时废止其继续 *** 资格的一种处分。乡试中式者罚停会试,会试中式者罚停殿试,并根据所犯轻重以定处罚停考之科数。

2、据史料记载,至迟在北齐(公元550-577年)时,就有了对应试者罚饮墨水的规定。南朝梁武帝萧衍时规定:凡应试“差谬者罚饮墨汁一斗”。隋朝也规定:“士人应试时,凡书迹滥劣者,罚饮墨水一升。”这种今天看来近乎荒唐的规定,却在历史上相沿很久。

3、笔者所见最早关于殿举,即罚科的记载,是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 *** 时怀挟书策,“殿将来两举”,即取消将来两次应举 *** 的机会。互传 *** 、调换 *** 座位者“殿将来三举”,对诬告者一经查明出于“虚妄”,不仅本人“永不得入举场”,其 *** 的同保人则被“各殿三举”,主要针对考场 *** 以及诬告等情形而进行的规定。

4、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五月,礼部侍郎、知贡举窦仪奏准:进士科,将落第者“以文艺优劣,定为五等”,依次罚科不等。对于 *** 替舞弊者,一经查实,应试者永远不得应举,且同保人根据知情与不知情两种情形区别对待,分别殿四举和殿两举。受倩者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诸科,根据三场错误的多少,也处以程度不等的罚科。

5、宋朝,多循五代旧制。“进士文理纰缪者,循旧制殿五举;诸科初场十”否“殿五举,第二、第三场十”否“殿三举,之一至第三场九”否“并殿一举。殿举之数,朱书于 *** ,送中书门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以前,“挟书赴试者,并同保人殿一举”,此后,改为考场怀挟者照常殿举,而同保者则不予追究。

6、元朝规定:应试者与 *** 官有“五服内亲者”应当回避,否则,殿一举。怀挟、倩代、场内喧哗以及 *** 、南人有居父母丧而应举者,皆殿二举。

7、明代前期,应试者 *** 或犯规,视情节轻重,要么予以严惩,即治罪或褫革;要么豁免。没有罚科这种折中的弹 *** 处置办法。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明朝罚科自万历二 *** (1600)顺天府乡试赵维寰始。此后,万历后期及天启、崇祯两朝都有举人遭到罚科。

8、清代,自始至终都实行罚科 *** ,并且规定越来越周密。顺治十五年(1658),世祖皇帝亲自对顺天、江南两闱取中的人员进行复试。结果,“江南汪溥勋等九十八名,准作举人,罚停会试”。康熙二十三年(1684)顺天乡试磨勘后,有七名举人被罚停科。乾隆二十四年(1759)严磨勘之条,顺天停科四十余人,正如清人戴璐所言:“时疵谬者固不乏人,亦有幸免者,有诬指者。”乾隆五十一年,定答策不满三百字,照纰缪例罚停科。乾隆五 *** ,中式举人邓棻春等八名补复试,其中二人斥革,五人停科。

9、清朝不仅文科,武科和翻译科也规定了相应的罚科 *** 。武科复试始于乾隆时,仅实行于武会试。嘉庆六年(1801),“命比照文闱磨勘例”,进一步加强了对武乡试的复试和磨勘。道光八年(1828),翻译科乡试,应试者满洲一百三十余人,蒙古二十余人。中式满洲举人八名,复试时因文理不通、错误太甚,被罚停科者四名。

10、晚清还曾实行过罚科的捐免 *** 。咸丰三年(1853)规定:宗室举人罚停会试两科者,可以捐银少罚一科。其先是宗室举人,后来可能范围逐渐扩大。至同治五年(1866),已经认识到它的严重 *** ,因御史王师曾所奏,皇帝遂下旨废除了捐免罚科的规定。

11、由上可知,五代宋元时期的“殿举”与明清时期的“罚科”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因 *** 违规 *** 或“文理纰缪”,对应试者 *** 资格的暂停,但在内涵上又发生了一些变化。被殿举,注定他该科是落第者。而明清时期被罚科者,则是该科已经中式,但又不能直接进行下一级的 *** ,需待一至三科之后才能接着应考。

12、推究应试者被罚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3、(一)考场舞弊。明代田吉,万历三 *** 因殿试时怀挟,被罚三科,天启二年始成进士。清咸丰八年顺天乡试案,数十人被罚科,主考官柏葰,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因科场案被杀的内阁大学士。

14、(二)字体潦草、违规犯忌、文理纰缪。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江南乡试,程思恭首场因为颠倒了“大哉圣人之道”与“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两句的顺序。虽被取中,却被罚停一科。道光二十三年又规定:“……复试诗文疵谬,诗失粘,抬写错误,不避御名、庙讳、至圣讳,罚停会试、殿试一科或一科以上。”

15、(三) *** 斗争。明末,艾南英天启四年乡试中式,因考官丁乾学、郝土膏发策诋毁魏忠贤,艾南英在对策中也有讥刺之语。触怒了魏忠贤,结果考官被削籍,艾南英也被罚停三科。终未成进士。清朝的窦光鼐,诸城人, *** 格伉直,与和珅有隙。乾隆六十年乙卯科窦为会试总裁官,所定之一、第二名为浙江人王以鋙、王以衔,乃同胞兄弟。和珅欲藉此兴大狱以倾窦,“摘元墨小疵罚停科”,致使会元王以鋙于嘉庆六年始成进士。

16、(四)平时违法犯纪。明万历三 *** ,浙江举人闵于径,因“故纵亲族挟带私盐”,被“罚停两科会试”。

17、纵观从五代至清末近 *** 的科举 *** 实践,乡试、会试、殿试 *** 都存在罚科现象。尤以乡试、会试这两级 *** 为多见。乡试违规或 *** ,情节相对轻微,构不成“褫革”的,就罚停会试。又视其情节轻重,五代、两宋时期,罚一至五科不等。元明清时期,一般罚一至三科。会试违规或 *** ,则罚停殿试。殿试违规或 *** ,也罚停殿试。

18、一方面它与其他惩治措施相结合,确实对应试者的违规和 *** 行为起到了惩戒作用。严肃了考纪,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 *** 的公平。明清时期的罚科 *** ,作为有弹 *** 的更具人 *** 化的惩罚 *** ,弥补了以往单一的惩处 *** ,改变了要么褫革、治罪,要么容忍“微瑕”这两种极端举措。实际上是设计了个折中办法:取中,但暂时取消下一级 *** 的资格。这样使科举 *** 更加完善,维系了科举制的良 *** 运作,为国家更好地选拔适用人才服务。另外,它对于“文理纰缪”的罚科规定,也迫使读书人笔耕力学,客观上提高了应试者,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19、另一方面,作为一种非常细化的 *** *** ,在客观上也强化了对应试者的思想控制。封建 *** 者从 *** 需要出发,为应试者设置了道道藩篱,以至于动辄获咎。使许多举人被磨勘罚科,有的一生与进士无缘,甚至抑郁而死。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像明代的田吉,他因万历三 *** 廷对怀挟,被罚三科,以县佐录用。12年后的天启二年(1622)始成进士。从心理学上分析,罚停三科,扭曲了他的灵魂,使他百般寻求“社会补偿”,不择手段地在仕途上攀爬,成为宦官魏忠贤的“五虎”之一,“未匝岁,连擢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20、因为对应试者的罚科或褫革,主考官和同考官也会相应地得到惩处。如清制,举子罚停三科者,每名同考官降一级调用,主考官罚俸一年。所以,这一 *** 有时还被别有用心的人用来打击自己的政敌。

柏葰怎么读?柏忌怎么读-第1张图片-

好了,关于柏葰怎么读和柏忌怎么读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标签: 怎么 柏葰 柏忌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