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王祯怎么读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王祯文言文翻译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急求王祯的《造活字印书法》全文翻译
1.造活字印书法文言文翻译
或书之竹,谓之竹简,或书于缣帛,谓之帛书,厥后文籍浸广。缣贵而简重,不便于用,又为之纸,故字从巾。案前汉皇后纪已有赫*【豆虎】纸,至后汉蔡伦以木肤、麻头、敝布、渔网造纸,成为蔡伦纸。而文集资之,以为卷轴,取其易于卷舒,目之曰卷。然皆写本。学者艰于传录,故人以藏书为贵。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录梓之法,其本此。因是天下书籍遂广。
或书之竹,谓之竹简,或书于缣帛,谓之帛书,厥后文籍浸广。缣贵而简重,不便于用,又为之纸,故字从巾。案前汉皇后纪已有赫*【豆虎】纸,至后汉蔡伦以木肤、麻头、敝布、渔网造纸,成为蔡伦纸。而文集资之,以为卷轴,取其易于卷舒,目之曰卷。然皆写本。学者艰于传录,故人以藏书为贵。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录梓之法,其本此。因是天下书籍遂广。
然而板木工匠所费甚多,至有一书字板,功力不及,数载难成,虽有可传之书,人皆惮其工费,不能印造传播。
有的写在竹子上叫做竹简有的写在白色的丝织品上叫做帛书丝织品太贵不方便使用到了汉代有个叫蔡伦的人使用麻破布鱼网昨原材料进行造纸而文章典籍凭着这种纸可以作为卷轴收录,以后都使用手抄的书本了,但是这种手抄本的普及也很难所以天下以藏书为贵~这种情况到了五代……………………有个官员国子监校正儒家经典刻板复印来售卖~朝廷同意了刻板印刷的 *** 由此而来因此天下的书本开始多了起来然而这种刻板工艺对工匠的技术要求很高费时费力所以有流传下来的书籍然而人们都怕刻板印刷的费时费力因此这些书籍不能流传在世上。
原文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 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 *** 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 *** 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字词注释 1.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板印,用雕版印刷。
板,同“版。 2.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
之,指“板印书籍”。盛,大规模。
为,做。 3.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
始,才。 4.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汉后合称《五经》。 5.已后:即“以后”。
已,同“以”。 6.典籍:泛指各种重要(文献)书籍。
7.板本:板印的本子。 8.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9.布衣:平民。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10.钱唇:铜钱的边缘。
11.印:印模。 12.令坚:使坚硬。
13.和(huò):混合。 13.以:用。
14.冒:蒙、盖。 15.范:框子。
16.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
炀,烤。 17. *** :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
18.字平如砥(dǐ):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 19.止:同“只”。
20.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21.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
22.自:别自,另外。 23.具:准备好。
24.更(gēng)互:交替、轮流。 25.以:用来。
26.以纸帖(tiě)之:用纸条给它做标记。帖,用标签标出。
27.每韵为一帖(tiě),木格贮(zhù)之: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韵,指韵部。
唐宋时,人们按照诗歌押韵的规律,把汉字分为206韵,后来又合并为106韵。 28.奇(qí)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29.旋:随即,很快地。 30.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31.文理:纹理,质地。 32.兼:又。
33.不可取:拿不下来。 34.燔(fán)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
燔:烧。 35.讫(qì):终了,完毕。
36.拂(fú):擦拭,掸去。 37.殊不:一点也不。
38.群从(cóng):堂兄弟及侄子辈。译文用雕版印刷,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
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经典文献都是版印的本子。庆历年间,平民毕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
它的办法是:用粘土来刻字模,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成一个字模,刻好以后,拿到火上去烘烤,让它变得坚硬、牢固。先准备好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之类的东西覆盖着。
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就密密地排满字模,排满了就算一版,(再)把它靠近火边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
通常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
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
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 *** 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 *** 物弄脏。毕升死后,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辈们保存着,到现在依然珍贵地收藏。
①元代科学家王祯(1260-1330)在《造活字印书法》(1298)中谈到:“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但上项字样,难以使墨,率多印坏,所以不能久行。”这是我国关于金属活字的早期记载。元初人所说的近世当然是宋代,说明用锡活字印书是在宋代。由非金属活字到金属活字,是印刷材料和造字工艺上的重大 *** 。
②清藏书家孙从添(1769-1840)在《藏书纪要》(18lO)中载:“宋刻有铜字刻本、活字本”。明明确确说明宋代有铜活字本。
其佐证1,明《梦林玄解》(北图藏崇祯本)转载宋孙爽的文章,文内有“镌金刷楮,敬公四海”……“景佑三年4月上浣休老人孙爽叙于园梦秘策之端”。著名印刷史专家张秀民先生认为镌金应是镌铜,以为印《圆梦秘策》至八卷,以镌刻铜活字的可能 *** 更大。“以铜为金”的称谓历代沿习成俗。笔者以为镌金应是镌铜的分析是正确的,理由一,景佑三年即1036年的金矿产量为1万5千两,折1千5百斤,而当年的铜产量为510万零8百斤,这样悬殊的金、铜比例,决定了北宋不可能将稀有的贵重金块用于镌刻书籍;理由二,金 *** 柔软,不适于 *** 活字。而且北宋的冶炼技术达到历史高峰,用铜活字印数量庞大的著作是完全可能的。《园梦秘策》比1234年 *** 的《详定礼文》早198年,比1377年 *** 的《直指》早340多年,甚至比同时代毕升发明的胶泥活字还要早5年。
宋代铜版 *** 和铜、锡书版的出现证明了这种分析是能够成立的。在镌印《圆梦秘策》的前二年,即1034年,***曾下达“发内府金,收换会子。收铜版,勿造”(辞源铜版条引)的命令。更可上溯到唐代的铜书版,宝鸡市博物馆藏有813年唐代千佛像铜铸印版。
五代的铜版印本更印证了宋代发明金属活字的真实 *** 。明景泰年间进士杨守陈在《朱氏经义考》中说:“晋天福(936-943)有铜版九经,皆可纸墨摹印,无庸书写。”天福铜版在宋人岳珂(1183-1234)的《九经三传沿革例》中提到过,证明确有此事。不少史学家认为九经有40多万字,将如此浩大的工程镌刻在铜版上是不可能的,天福铜版有可能是铜活字。退一步姑且说此铜活字本为孤本,当时的物质、技术条件还不完全具备镌铸活字体,但五代出现铜版印本,却是对宋代发明金属活字的有力推动。
佐证2,金皇统戊辰(1148)平阳府李稀所造千佛铜牌两旁文字为铜活字。根据是字身歪斜。笔者以为金朝的冶炼业,在造型和工艺水平上,都已超过北宋时代。宋已有铜活字本问世,那么与宋同时代的金代当然也具备了出现铜活字的技术条件。这比1234年 *** 的《详定礼文》早86年,比1377年 *** 的《直指》早229年。
佐证3,元人黄溍(1277-1357)所作《金华黄先生文集》里有一篇给智延和尚作的《北溪延公塔铭》说英宗(1320-1323)三年即1323年准备“镂铜为版”出版前朝仁宗赏赐给智延和尚的金玉佛像经卷,后又命于永福寺与诸尊宿校勘三藏。惜英宗早逝未能实现。但说明刊印佛经的铜活字技术早在1320年以前就已存世,它比1377年 *** 的《直指》早57年。
以上所述的事实证明了金属活字发明于宋代,与非金属活字的发明处于同一时代。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严负责督运粮草。
李严在刘备入蜀时屡建奇功,做官做到尚书令,“与诸葛亮一起接受了先主刘备的托孤遗诏,受命辅佐少主刘禅”,“官职是中都护,管理 *** 的内外事务”。
李严派参军(官职名)狐忠(人名)、督军(官职名)成藩(人名)跟诸葛亮说“由于连天大雨,运粮不继,劝说诸葛亮撤军,诸葛亮只好退回”。李严听说诸葛亮退军,故作惊讶的样子,说“粮草很丰足,怎么就回来了”,又上表后主刘禅,说“大军是假装退兵,以作诱敌之计,和敌军交战”。(想要掩饰诸葛亮退兵的 *** )
诸葛亮向李严出示“前后他亲手写的奏章文书”等证据,李严“无言可对,承认错误,接受了惩罚”。
此次北伐由于劳师远征,汉中没有多少人民,粮草都得从险难的蜀道运往。由于运输困难,导致“粮尽退军”。即使使用了新发明的木牛流马,也改变不了这种状况。加上下雨,运粮不济,情有可原,主要责任也不在李严。
可诸葛亮厉斥李严“接受了过重的恩惠,却不想着报答,没事找事,不顾危机,欺上瞒下,不能公正,引导人做坏事”,并以众将要求为理由,撤销李严一切职务,“取消了他所有的荣誉和待遇”,借用圣旨严加惩处,将李严废为平民,“把他贬到渔郡”。
之一次北伐,失街亭而斩马谡,据《三国志·蜀书·马谡传》注引《襄阳记》,蒋琬为此事后来也说“天下没有 *** 而杀了有智计有才能的人”,实为可惜。
习凿齿(人名,东晋文史学家)也说诸葛亮“作为天下的丞相,想到得到功绩,却不能根据人的才能下达任务,根据人的能力给予责任,导致这些人犯了大错,违背了先主刘备的嘱托,包容责任的时候不公平,杀掉了有用的人材,说不上是聪明人”。李严、马谡对于蜀汉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个人对这些言论保留意见……虽然蜀汉后期人材凋零,但李严这个人实在不堪大用,不能顾全大局,私心很重,喜于争斗, *** 孤傲,诸葛亮其实起初很欣赏他,他却一直心术不正。他罢职后诸葛亮还起用了他的儿子,显然并非是为了个人私心处罚他,全是他自找的。至于马谡更别提了,导致之一次北伐失败的罪魁祸首,这种人纵有才智,也无一用。
二、旌德县怎么读
旌德县怎么读:旌德县念作jīng-dé-xiàn。
旌德县,隶属安徽省宣城市,古属猷州。位于皖南腹地,西倚黄山,东临苏浙沪,北枕皖江。截至2023年5月,全县面积904.8平方公里,辖10个镇,2022年末,旌德县户籍人口为14.5万人。是宣城市唯一、安徽省第14个完全由镇级建制组成的县。
旌德县建县于唐宝应二年(763),至今已有1 *** 多年历史。县名寄意“旌表贤能,彰扬礼德”。旌德历史悠久,是徽文化的发祥地,有农学家王祯、词作家吕碧城、数学家江泽涵、文学家周而复等。徽文化在旌德县有着深厚的积淀和传承,徽派建筑随处可见,是皖南徽州古村落的集中地。
旌德县生态优良,全县有林面积75万亩,森林覆盖率66%,为国家级生态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长三角地区进入黄山风景区的重要通道之一。2022年旌德县生产总值65.2亿元,比上年增长4%。
旌德县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杨子准地台浙西皖南台褶带的太平复向斜南东端。在中国地层区划中属杨子地层区下杨子分区皖南小区。县内地层自上元古界震旦系列古生界泥盆系均有出露,其中以志留地层分布最广,约占全县面积的三分之一。
第四系地层仅在少数地方出露。县城区出露地层为志留系及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志留系霞乡组分布于区内的南西部,出露范围较小,系旌德 *** 岩体的残留顶盖。主要岩 *** 为细沙岩、粉砂岩、板岩、页岩及岩屑砂岩。
第四系主要为砾石、砂、砂土、亚粘土登松散沉积物呈洪积、冲积及河漫滩相,沿河流两岸及凹地分布,厚度变化范围1—5米。另有一半以上面积分布着三迭纪印支时期的花岗闪长岩。以高甲、兰塘、孙村、乔亭、石凫山、芳岱一线为界,北西部是以志留系为主的古生界地层和小块展布的花岗岩岩株。
南东部大面积花岗岩岩体呈长条状集中分布,其中也零星镶嵌着古生界地层,总的地层构造走向北东45°,与天星洞山至梅岭的北东向大断层基本平行。地层自老到新的分布状况是: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第四系。
三、王祯怎么读 王祯的简介
王祯怎么读
1、王祯的拼音:wánɡ zhēn
2、王祯(1271年-1368年),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中国古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元元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曾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及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县令。王祯在大德二年(1298年)制造3万余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100部。大约在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左右著成《王祯农书》或《农书》。《农书》末并附撰《造活字印书法》,记述其木活字版印刷术。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